从“生态屏障”到“价值高地”

2025年03月10日 西江日报

  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2025年全国两会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春雷响,万物长,南粤大地披上新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生态屏障,肇庆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大气、水环境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绿色不仅是肇庆的最美底色,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天蓝水绿山青

  “肇庆蓝”是肇庆人的骄傲。2020年起,肇庆大气环境质量连续五年进入全年重点城市前20位。2024年,肇庆城区空气质量指数改善幅度列珠三角城市第二,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为95.1%,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二。

  悠悠西江,不仅哺育肇庆人,还润泽珠三角其他城市。为保护母亲河,肇庆一直实施最严格制度,换来长年优异成绩。西江、北江等大江大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省考地表水断面达标率、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到“三个100%”,2024年肇庆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指数全国排名第30。

  近年来,肇庆山更绿了,森林覆盖率稳居珠三角城市之首。肇庆通过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扎实开展县镇村绿化行动。去年一年,全市发动义务植树20万人次,植树89万株,完成林分优化提升超13.5万亩、森林抚育超15.3万亩。鼎湖山、三岳山和龟顶山被纳入省第一批示范性自然保护地名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出新出彩。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肇庆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也是肇庆的发展优势,为肇庆走出“生态美,百姓富”的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底气和保障。

  春来碧水绿如蓝,站在贺江之畔远眺,更觉春色明媚。去年,贺江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为了夯实“百千万工程”的基础,我市持续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包括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全市超过80%的自然村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并持续深入推动河涌治理,同时推动森林质量提高。游客漫步其中,更能体会绿水青山之美,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良好基础。

  充足的森林资源是可供挖掘的“宝库”。封开是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当前正聚焦探索利用公益林林下种植南药、“国有林场+企业+农户”复合经营联农带农、森林可持续经营“一村育千树”苗木保障机制等重点举措,     下转04版▲▲紧接01版

  让森林蓄积量转化为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量。

  “卖空气”是肇庆农村地区的一个热词。通过全国碳汇市场,肇庆将“沉睡”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交易、可折现的“真金白银”。广宁是全市率先尝到“甜头”的地区。在成功经验的激励下,去年9月,该县13个镇107个村共同尝试,共14.58万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在广州碳交中心竞价成功,成交价达36.5元/吨,为各村集体创收532万元,成为广东省近年成交量最大的一次竞价交易。

  怀集县则积极开展碳汇融资,成功推出全省首笔“林权碳汇保险贷款”。该贷款以林地的碳汇价值为基础,保险机构为企业提供保险,银行机构则降低企业的贷款利率并增加授信,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融合发展,协同创新服务小微企业。

  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肇庆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建设进程中,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绿色能源基地,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在发展“两新一电”主导产业过程中,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肇庆主流。企业以此实现降本增效,并推动生产排放的持续下降。肇庆高新区被选为国家碳达峰试点,用电单位、光伏项目、储能电站的数据跑在“一张网”上,大数据精确计算可利用空间,为全省探索节电降耗积累宝贵经验。

  肇庆的传统产业也不断拥抱绿色发展需求,铝业、造纸业、陶瓷业相继有项目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制造工厂。广东丽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广东省降碳减污特色案例。封开华润水泥的10万吨级碳利用项目于去年正式试产,通过试行新技术,将水泥生产的尾气“变废为宝”。

  “无废城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肇庆是全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去年成效评估居全省第五。今年,我市将继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围绕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五大领域,进一步完善固体废物治理体系,推动各领域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新的一年,肇庆将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建设好绿美广东,绘就生态文明的绿色画卷贡献更多绿色力量。

西江日报A04A04从“生态屏障”到“价值高地” 2025-03-10 2 2025年03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