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花事里的历史解码

2025年03月10日 西江日报

《四色杜鹃》居廉

七星岩景区的玉堂春灿烂绽放。

市民、游客争相在三角梅花丛中留影。

七星岩景区内繁花竞放,色彩斑斓。

人们在高要区禄步镇白土二村油菜花海休闲游玩。

牌坊公园连片的梨花盛开,皑皑如雪,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编者按

  在肇庆,城市精神与植物气韵交织共生,共同谱写着春回大地的生命之歌。千载端溪水潺潺流淌,星岩烟雨滋养着这片土地上最温润的草木,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性情与韵味。

  肇庆的春天,是花香与历史交织的时节。从七星岩玉堂春的古风雅韵到牌坊广场的梨花香雪,从星湖西堤的紫荆花到鼎湖山的白茶花,从梅庵的梅花到西江岸的木棉花,肇庆的花事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次次轮回,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基因的文化密码。当无人机掠过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当星湖香雪以岭南画派笔墨入画,这些花卉,以它们独有的方式,传递着着城市的故事。

  玉堂春醒七星岩:

  摩崖深处的文人雅集

  在七星岩,玉堂春(辛夷花)以其紫白相间的花瓣,晕染着丹崖翠壁,与摩崖石刻交相辉映。每当立春时节,这些花卉便如同春天的使者,唤醒了沉睡的山岩,也唤醒了人们对古代文人雅集的遐想。水月堤上的玉堂春,更是与五龙亭相映成趣,成为了肇庆赏花的一大胜地。近年来,星湖旅游景区通过举办“赏花季”等活动,进一步挖掘和推广了玉堂春与七星岩的文化内涵。

  “玉堂深处,自有春色待人归。”玉堂春,是岭南人对紫玉兰的美称。紫玉兰,又名辛夷花,原产我国中部地区,栽培历史已有2500年。由于此花每年都在春节前后盛放,因而又被称作“报春花”。

  在七星岩岩壁上,花木意象与喀斯特山水相映成趣。“安得如闲云,常伴山花紫”(明嘉靖三十八年肇庆府尹徐鹋题刻),这些镌刻在丹崖翠壁间的文字,既是古代文人观物寄情的诗性见证,亦是岭南花卉文化的地理坐标。

  鼎湖山白茶花传奇

  在鼎湖山庆云寺西方三圣殿前,种有一棵白茶花树。此茶花树为庆云寺开山第二代祖师在犙和尚于1635年左右,初建莲花庵时手植。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树龄,这棵茶花树在庆云寺一直得到重点保护。

  清咸丰十年(1860)和民国五年(1916),庆云寺曾两度遭遇火灾,白茶花树也被火海吞噬。然而不久后,在树头的地方,老树竟长出新芽来,涅槃重生,堪称奇迹,庆云寺的僧人都说这棵树灵气满盈。这棵三百八十多岁的白茶花树,虽然主干已经日渐枯干,但主干的侧枝却生长得十分茂盛,冬天里白茶花依然凌风绽放。

  刘明安、张云岭主编《鼎湖山志》中记载:“1985年对庆云寺二代祖师在犙和尚手植的白茶花,星湖管理处请来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植物保护、土壤等专家教授到现场观察分析,采取抢救复壮措施后,使这株白茶花长势变好,但由于树龄太老,很难复壮,至去年主干已干枯,只有侧分枝长势良好,仍长出白花朵朵。”

  白茶花已经成为庆云寺目前较具历史价值的植物之一。每年秋冬季节孕育花蕾,冬末春初白花盛开,清丽端庄,为庆云寺增辉不少。鼎湖山庆云寺的这棵白茶花树已经被载入《广东森林》一书,被列为全省珍贵古树名木。

  摘自《肇庆庆云寺》(黄振平 著)

  千年古刹梅香袅袅

  梅庵,这座因梅花而得名的古刹,梅花与宋式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梅庵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禅宗六祖惠能生性喜梅,曾在端州城西岗遍植梅花,并以锡杖掘井。后来,他的弟子智远在此建庵,取名“梅庵”。这座古刹见证了岭南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承载着人们对六祖惠能的敬仰与怀念。

  梅庵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宋代木构建筑的韵味。其大雄宝殿、六祖殿等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

  山门上的一副对联“梅寒标哲蕊,庵静悟禅机”,让人在欣赏梅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禅宗文化的深厚底蕴。每年新春,梅庵的梅园中梅花盛开,压枝怒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梅庵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庵内右侧的小梅园,斜坡上散落着数十株梅树。此外,梅庵山门前的六祖井,相传为惠能当年所掘,井水清澈,被称为“六祖甘泉”。梅庵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木棉花开西江岸:

  千枝万条染波红

  蜿蜒流淌的西江水,见证了肇庆从古至今的变迁与发展,是肇庆人民赖以生存的源泉。而西江岸的木棉,则承载着肇庆人民对春天的期待与热爱。

  每年3月到4月,这些木棉如同赤色烽火,高高地矗立在枝头。木棉的花朵红得热烈、红得奔放,宛如燃烧的火焰。它们不仅为肇庆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更是肇庆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清代广东诗人陈恭尹曾形容木棉:“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冠以木棉乃英雄之花的美名。

  木棉与西江的结合,更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舟自牂牁江而上至端州,自南津、清岐二口而上至四会,夹岸多是木棉,身长十余丈,直穿古榕而出,千枝万条,如珊瑚琅玕丛生。花垂至地,其落而随流者,又如水灯出没,染波欲红。自春仲至孟夏,连村接野,无处不开,诚天下之丽景也。其树易长,故多合抱之干,其材不可用,故少斧斤之伤,而又鬼神之所栖,风水之所藉,以故维乔最多与榕树等。予诗:‘西江最是木棉多,夹岸珊瑚十万柯。又似烛龙衔十日,照人天半玉颜酡。’”

  木棉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它还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木棉花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木棉的纤维可以用来制作棉絮,保暖性能极佳。“(木棉)二三月花既谢,芯为绵,彼人织之为毯,洁白如雪,温暖无比。”在古时,人们还用木棉棉絮填充被褥、枕头等。这种技艺代代相传,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也展现了木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文/西江日报记者 袁丽娟

  图/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西江日报A08A08肇庆花事里的历史解码 2025-03-10 2 2025年03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