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江日报》报道,近年来,肇庆不断推动全市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及水平的提升,通过高质量建设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和基层下沉,有效提升了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卫生健康服务差距,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肇庆通过建设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并探索托管模式和“组团式”帮扶,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持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切实增强了基层群众的健康保障。对优质医疗的追求,永无止境。我们要看到,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基层诊疗能力、服务水平、便捷性与基层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下大力气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入乡进村,努力为基层群众创造更好的就医条件。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将一般病、日常疾病解决在基层,不仅能减轻群众就医的经济负担和奔波之苦,还能有效分流患者,避免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与浪费。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关键在于医疗人才队伍。站在“引”的角度,要适应服务需求,不断探索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对口帮扶、特设岗人才柔性引进等人才流动配置新机制;站在“用”的角度,要进一步拓宽人才范畴,聚焦乡村老龄化现状,除了医药护技等人才,也要重视老年健康、医养结合等相关领域人才的选用;站在“育”的角度,通过专家现场指导、带教、培训以及鼓励医务人员进修等方式,实现医疗技术复制和平移,打造一支高水平、撤不走的医疗队。
优质医疗资源输得出,也要接得住。基层医疗机构应摒弃“等靠要”思想,积极完善薪酬分配、编制管理、人才培养等制度,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落地生根,切实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地方政府要加大指导支持力度,落实好资金、土地、规划支持,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打破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人才互动,从而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真正把医疗服务事业办成保障群众健康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