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大文章□ 吴秋余

2025年03月11日 西江日报

  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再次成为重要关键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十四五”以来,我国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今天的中国,5G、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世界,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发展新动能越发澎湃。

  更为重要的是,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越来越多人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正如国际观察家评价:“中国正坚定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为代表的“新三样”异军突起,正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的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最大限度缩短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的演进周期,让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在这一过程中,要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局限于“高精尖”,也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实际,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既要“从全局谋划一域”,又要“以一域服务全局”,发挥好各自在大局中的优势、机遇中的优势、比较中的优势。

  “一哄而上”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忌。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热情满满、干劲十足。越是在这种积极局面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出现产业发展模式千篇一律、产业类别高度雷同,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实际盲目求新、求快、求全,特别是要坚持先立后破,不能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就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

  向“新”提“质”,以“质”催“新”。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展现出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锚定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大文章,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下,中国经济定将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西江日报A05A05锚定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大文章□ 吴秋余 2025-03-11 2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