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各公社造林民兵先后向荒山进军。

造林民兵挥动锄头垦地挖撩壕。

1976年,广东省农村工作会议在怀集召开,组织全省林业部门干部到岳山考察造林成效。
这是一曲跨越时空的绿色交响——
1974年-1975年,面对荒山秃岭、水土流失的严峻挑战,怀集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毅然发起“岳山造林大会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种下一片片希望之林。五十载光阴荏苒,这份绿色遗产不仅没被遗忘,还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踏入岳山林场,春雨细软,满目青翠,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荣休不久的岳山林场原场长谭永盛感慨万千。
“我们参加大会战的时候,岳山是很荒凉的,附近也没有什么人居住,半山上都是一些小灌木树,土地也很贫瘠。”从造林民兵成长为岳山林场第一代护林员的严润生回忆,“如果不改造,岳山就永远都是这样。”
这份对绿色未来的坚定信念,支撑着造林民兵在荒山上挖坑、栽树、浇水,“全靠人力,一次种不活就接着再种,反复多次,直到种活为止”。
“水平撩壕环山走,七尺距离一条沟,沟深一尺宽尺五……”造林民兵逐渐摸索出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的造林技术,不断提高树苗成活率,造林成效日益显著。岳山林场的环境变迁,是怀集几代人艰苦造林、绿化家园的生动写照。
数十年来,怀集森林覆盖率得到显著提升,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如今的绿意盎然,实现了从“荒山逼人退”到“绿荫迎人来”的历史性转变。
2024年国庆假期,在蓝钟镇生态旅游区,绿色旅游得到广大游客青睐。游客白天到研学基地参观、在森林徒步、对话“红锥树王”,尽情呼吸自然新风;夜晚则可留宿镇上,泡一泡温泉,消除“班味”。
此外,怀集立足县域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适宜的气候优势,通过推动油茶、竹子、中药材、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林业生态产品价值。
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是每一代肇庆人的使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将继续激励着全体肇庆人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片绿水青山。
策划:谢政 马喜生 统筹:崔欣 刘哲 黄锐庆
文:林琳 李振昭 航拍图:吴勇强 刘春林
历史资料图:方权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