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织技艺主题公益培训活动。
星湖墨韵,千年文脉滋养流淌;砚池生辉,凝结文艺志愿担当。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前后,肇庆市文艺志愿者们积极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将文艺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深入校园和基层,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和群众的心中,让雷锋精神在文艺志愿服务的道路上熠熠生辉,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文/西江日报记者 胡美娟
肇庆市文联供图
粤曲悠扬,传承风雅
戏曲进校园播撒希望种子
3月3日,肇庆市第九小学的校园里传来阵阵悠扬的粤曲声。由肇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肇庆市文艺志愿者协会、肇庆市曲艺家协会主办的“粤曲悠扬 传承风雅”戏曲公益培训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现场,文艺志愿者黎珊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学生们讲授了粤剧的基础知识,包括表演方式、角色分类、代表曲目及发展现状等。她不仅详细介绍了粤剧的唱腔、身段、服饰等,还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粤剧的魅力。
在黎珊的引领下,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粤剧的殿堂。他们聆听着那悠扬的曲调,欣赏着精美的服饰,感受着粤剧独特的艺术魅力。随后,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李尚飞和黎珊联袂表演了粤剧《帝女花》选段。舞台上,两位老师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生动展现了剧中曲折的情节和人物深挚的情感,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粤剧艺术的热爱和向往。
粤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被誉为“南国红豆”,其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青少年一代。通过这样的粤剧进校园活动,孩子们得以亲身感受粤剧艺术的魅力,为粤剧传承发展播撒了希望的种子。市文艺志愿者协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组织更多文艺进校园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粤剧、爱上粤剧,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织技艺,匠心传承 非遗扎根校园
3月5日,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第二中心小学的综合电教室里热闹非凡,这里正举办着“编织技艺 匠心传承”主题公益培训活动。此次活动由广东省文艺志愿者协会、肇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肇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并由肇庆市文艺志愿者协会、高要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承办。
活动现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冠醒用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们讲授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的基础知识。她详细介绍了花席的图案、纹路、编织方法及技巧,并现场示范。学生们在何老师的指导下,采用纸条练习编织,很快熟练掌握了“十字纹”等简单的花席纹路编织技巧。他们一边编织一边交流心得,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编织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肇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更是入选了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过将花席编织技艺引入课堂,学生们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在编织中感悟生活、体验快乐。他们亲手制作的花席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更让他们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金渡花席。
文艺下基层,福送千万家 惠民演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肇庆文艺志愿者不仅在雷锋月积极行动,更在今年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充分发挥文艺志愿力量,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他们让文艺成为传承雷锋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基层群众送去了温暖和欢乐。
春节期间,肇庆文艺志愿者积极参与“强基工程”新春特别行动,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社区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写春联、送福字、拍摄全家福、非遗展示等,旨在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广宁县横山镇罗锅村文体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粤治·粤美“罗锅村晚”迎新春活动拉开了序幕。女声独唱、二胡琵琶独奏、变脸表演等节目精彩纷呈,让村民们大饱眼福。肇庆市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陈英华除了亲力亲为准备了2个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节目外,还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把现场活动分享出去,让更多网友可以看到“罗锅村晚”的精彩盛况。文艺志愿者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把省、市、县的一些优秀的文艺节目带到老百姓身边,丰富他们的休闲生活,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在怀集县坳仔镇文体广场上,肇庆市歌舞团有限公司及其他单位的文艺志愿者们载歌载舞,以惠民演出的形式向观众送上新年祝福。“文艺下基层 福送千万家”,文艺志愿者们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以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