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肇庆各地抢抓时机进行春耕生产。“今天耕了50亩地,约10天后就能撒种。”3月7日,在高要区南岸街道新江二村的田地旁,肇庆市高要区肇丰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农机手钟伟贤对记者说,500多亩的地,两台中型拖拉机花约一个星期就能耕好。(3月11日《西江日报》)
有道是“一年好景看春耕”,作为全年农业生产的重头戏,抓好春耕至关重要。放眼广袤的西江沃野,处处呈现人勤机鸣的繁忙景象,为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
抓好春耕,关键在人。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把“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放在第一条,足见其分量之重。当前,国家到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再加上金融支持、科技支撑、服务支援,让农民春耕备耕充满信心。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切实帮助农民稳定预期、降低生产风险,在轻松种田、科学种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春耕从一粒良种开始,辅以良田、良机、良法,才能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这几年,肇庆树牢“好种产好粮”的理念,持续加大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力度,有力地提升了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品质水平。擦亮种业“芯片”,要进一步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持续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把更多绿色、优质、高产的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在此基础上,要将守住耕地红线、盘活土地资源作为重要抓手,一手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一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要补齐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不断提升良田的“含金量”,实现增量与提质齐头并进。
在肇庆,无论是无人机播种、施肥,或是通过手机远程操控进行灌溉,还是无人化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随着一大批新科技、新装备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了春耕生产效率和农业作业精度。我们常讲:科技是农业的“翅膀”,要继续依托物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从选种育种、播种灌溉、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农业机械化、智慧化水平。同时要加强“政产研学企”深度合作,加大土壤增肥力、尾水零直排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力度,用新技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
打好“春耕仗”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保障与服务要持续加力。一方面要把农资配足配齐,既要保障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农膜等“供得上”,也要把好质量、安全关在“用得好”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将服务做好做优,聚焦春耕生产的堵点淤点和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积极发挥各类“土专家”“田秀才”,以及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因地因苗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和精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