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吃店买了美食,一边逛街一边大快朵颐。盒子空了,却四处找不到垃圾桶,拎着空盒子走了很长一段路才“清空了手”,这样的尴尬你遇到过吗?
出门在外,无论是找不到垃圾桶,还是在厕所前排长队,都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和不良体验。类似尴尬事多了,有些人可能会以不文明的方式来应对。
一些不文明现象之所以滋生,有少数人文明素质不高的主观因素,也有相关设施短缺或维护不及时等客观原因。硬件设施不过硬、便民设施不便民等问题,看似是小事,却是涵养城市文明的“绊脚石”。
“小事”不可小视。从社会治理的视角看待文明问题,想方设法提升居民素质是一方面,相关管理者也需经常检视,基础设施的数量多不多、标志是否明显、体验感如何。配套设施是静态的,但管理和服务过程是动态的。多些换位思考,多点细致服务与人情味,让公共设施真正可用、好用,还需治理者花费更多心思去解答。
——杨建楠:设施更“懂人” 城市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