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在“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上,肇庆端砚展示吸引了不少大学生求职者饶有兴趣地体验拓片制作。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近日,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启动仪式暨“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在广州拉开序幕。此次招聘活动首次将非遗展演融入人才交流生态圈,架起了年轻人与古老非遗互动交流的友好桥梁。
当千年端砚遇见数字浪潮,当传统技艺对话现代职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场将非遗展演融入人才交流的创举,不仅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平台,更揭示了文化基因在乡村振兴与人才培育中的深层力量。
肇庆制砚大师梁志勇在砚台上现场展示雕刻的云龙纹饰,每一道线条都凝结着匠人对“气韵生动”的追求。新会技师学院的邓燕红现场体验端砚传拓技艺,当指尖触及传拓墨韵时,岭南文化中“器以载道”的精神传统,正在年轻一代的认知里悄然生根。
端砚制作中“相石”“开璞”“磨光”的九道工序,本质上是一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这种强调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恰与现代设计思维中的用户洞察异曲同工。在肇庆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年轻学徒通过端砚雕刻掌握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材料特性的理解、对空间层次的把控,这些能力在工业设计、数字建模等新兴领域同样具有迁移价值。
肇庆政校企联动的“新匠人培养计划”,本质上是在重构传统师徒制的现代形态。端砚产业发展中心将非遗传承人纳入导师库,企业提供实践平台,院校构建理论体系,这种三位一体的培育模式,让文化传承摆脱了作坊式的小众路径。当年轻一代设计师将端砚纹样转化为数字IP,传统文化便获得了在元宇宙重生的可能。
在乡村振兴的人才版图中,文化认同是最深沉的内驱力。肇庆通过“砚都工匠”评选、非遗研学路线开发,让年轻人才在触摸城市文脉中建立情感联结。数据显示,参与端砚文化项目的返乡青年留存率逐年升高,他们创造的端砚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证明文化归属感能有效破解乡村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局。
端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逻辑。智能雕刻设备将制砚效率提升30倍,但核心创意仍需匠人审美把控;直播电商让端砚走向全球,但文化讲解离不开传承人的深度解读。这种“科技为用、文化为体”的融合模式,为传统工艺人才开辟了数字策展师、文化体验官等新兴职业赛道。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正在成为硬支撑。肇庆依托端砚文化打造的人才生态,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法则:既能为科技人才提供文化滋养,又能为文创人才嫁接产业资源。这种双向赋能效应,使城市人才结构呈现“传统工艺守护者+数字文化创新者+跨界融合探索者”的多元梯度。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肇庆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流动在人才血脉中的创新基因。当年轻求职者在砚拓台前感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人精神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终将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璀璨的创新之花。
高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