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食事》吕峰 著2023年2月花城出版社
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句话若用来概括吕峰的散文集《二十四食事:最亲不过中国的人间烟火》,再贴切不过。这部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的美食札记,既是一部舌尖上的节气百科,更是一曲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深情礼赞。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诗意的哲思,将“节气”这一古老的时间刻度与“烟火”这一最朴实的日常图景交织,让读者在味觉与精神的交融中,触摸到中国文化的筋骨与温度。
翻开书页,仿佛能听见农谚里的时光在汩汩流淌。古人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智慧,将节气镌刻进生活的肌理。立春的春饼“裹着青韭、豆芽,一口咬下,仿佛吞下了整个春天的生机”;清明的青团“以艾草染碧,糯米裹甜,祭祖之余,也慰藉生者的胃与心”。这些应时而生的食物,不仅是农耕文明对时间的诗意注解,更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具象化。吕峰笔下的节气,既是农事的指南,亦是古人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他写冬至的饺子,不仅描摹其“皮薄馅鲜”的滋味,更追溯其与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渊源,让一碗寻常吃食承载起千年的文化记忆。食物在此化作时光的琥珀,凝固着历史的褶皱与先民的体温。
而烟火气里升腾的,从来不只是食物的香气。腊八节的粥“邻里互赠,一勺红豆、几粒桂圆,熬煮的是‘共暖’的心意”;中秋的月饼“酥皮层层叠叠,包裹着游子对团圆的执念”。吕峰以食物为针,穿起人情世故的丝线,织就一幅市井巷陌的风俗长卷。端午的粽子在他笔下尤为动人:“粽叶的清香裹着糯米的黏软,是母亲手中缠绕的丝线,也是屈原投江时激起的浪花。”这般笔触,将习俗、亲情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恰似赵冬梅在《人间烟火》中所言:“衣食住行即历史。”食物成为情感的容器,盛满家族传承的秘密、乡土记忆的醇厚,以及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基因。
然而,当全球化浪潮裹挟着快餐文化席卷而来,许多传统食俗正悄然褪色。吕峰在书中多次流露对“失落传统”的忧思:寒露的菊花酒被碳酸饮料取代,霜降的柿子饼少了手工捶打的匠心,这些消逝的细节如同被风化的碑文,提醒着我们文明的断层。但作者并未沉溺于怀旧,反而以开放的态度记录下新生的可能——那位将“惊蛰的梨膏糖”融入西式甜点的年轻厨师,在他眼中恰是“守正创新”的典范。这种传承的智慧,令人想起节气本身的哲学: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既要有对规律的敬畏,也需有破茧而生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述:“一箪食,一瓢饮,皆是人与自然的契约。”当工业化的流水线切割了生活的韵律,“应时而食”不仅是对健康的追求,更是对生命节奏的温柔抵抗。
合上书卷,恍惚间似有一缕炊烟从字里行间袅袅升起。它让人想起童年灶台前忙碌的母亲,想起集市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想起节庆时全家围坐的喧闹……这些琐碎而温暖的场景,构成了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原乡。吕峰用文字烹制了一席“文化的盛宴”,在节气与烟火的交响中,我们终将读懂:所谓传统,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跳动在每一条街巷、每一口锅灶中的鲜活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