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为弘扬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肇庆诗联协会特别推出清明节专刊,以诗词为舟,载万千哀思;以墨韵为帆,扬文化传承。
专刊收录了百余位会员的诗联佳作,或低吟浅唱,或长歌当哭,将传统意象与现代哲思熔于一炉。“寒雨青山泣,烛光茔墓凄”勾勒出雨幕中祖茔的肃穆,“椿萱天上好,酹酒泪丝迷”则将孝思凝结于酒杯之中,化作穿越云汉的问候。“年年三月重清明,孝子贤孙结伴行”的民俗画卷展现代代相传的宗亲记忆。
诗人们在缅怀中探寻生命真谛。“墓畔苍松长夜冷,碑前红烛祭时凄”的冷暖对比,道出阴阳两隔的永恒乡愁;而“慈父音容何处觅,纸鸢断线失云霓”则将思念具象为风筝寻觅亲情的踪迹。“残红遍地怨春去,嫩绿长天赓叶终”的自然轮回,诠释生生不息的哲学命题。
在革命先烈的祭奠中,诗人们以墨色铭刻信仰。“骨肉皆捐烈满门,为国舍家追马列”的壮烈情怀,将先烈牺牲小我的精神升华为民族脊梁。“黄花碧血化长虹,风范尚存持久孝”的意象,让七十二烈士的浩气与木棉花的殷红交相辉映。
新时代的清明祭扫被赋予更多内涵。“仪式缅怀非了事,感恩重在继承传”的当代思考,将传统祭祀与精神传承有机结合。“政策支农乡梓富,民心向党画图妍”的时代笔触,展现先辈若睹盛世当含笑九泉的家国图景。
诗人们用格律寄托思念,以韵脚生发希望,在慎终追远中延续精神的薪火相传。当传统诗词遇上清明文化,激荡出的不仅是墨香,更是民族精神的永恒回响。
来源:肇庆市诗词楹联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