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州区城管局将89区(益华广场东侧)闲置停车场作为临时摆卖点,解决敏捷城商圈流动摊贩问题。
今年1月10日,肇庆市城管局印发《关于商户适度外摆经营和流动摊贩临时疏导区设置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自3月1日起施行。经过1个多月,《意见》落地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前往端州区、四会市等地走访。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烟火气与文明风共融
《意见》提出,各地合理确定辖区允许外摆经营的区域和外摆经营时间,合理确定流动摊贩临时疏导区设置方案;在确定沿街商铺超门面外摆经营时,可结合道路情况,在满足正常通行的情况下,通过施划框线方式规范划定超出门面外摆经营的范围。同时,流动摊贩临时疏导区应以便民利民为主,体现公益、微利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商户免征城市道路占用费。
4月18日,记者来到四会市东城路新海景小区附近人行道上,只见数十档摊贩在黄线范围内售卖衣服、蔬菜、水果、日用品。不时有路过市民在摊位前驻足,或买一扎蔬菜,或买上一件夏装。“这样既不影响居民出行,也方便日常购物,挺不错的”市民张女士说。
据悉,四会市城管局以“便民利商、疏堵结合、规范有序、活跃经济”为原则,结合《意见》相关内容以及当地实际,在四会市水仙路(陶丽新苑路段)、东城路(新海景路段)等公共街区划定醒目的“一米线”,作为临时摆卖区域。执法人员事前主动与周边流动摊贩沟通,要求其在划定区域经营,不越线、不占道,保持环境整洁,主动维护公共秩序。随后,四会城管部门引导众摊贩进入指定区域经营。
“以前总担心被驱赶,现在有了固定摊位,生意更稳定了!”一名在临时摆卖区域经营的摊主感慨道。商户们纷纷点赞“一米线”政策,并表示会自觉维护好周边环境。
这一项措施既规范秩序,又保留了市民喜爱的市井烟火。四会市城管局表示,在沿街商铺前施划“文明黄线”,为商户适度开放外摆空间,让小店经济焕发活力。烟火气与文明风的和谐共生,让管理更显人情味,城市更具包容度。
“文明黄线”让执法更人性化
近年来,端州区不断探索解决商铺占道经营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一方面,该区为部分街道划定“人性化”占道经营治理黄线。另一方面,设置相关临时摆卖点方便摊贩,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有效规范市容秩序。
端州区城管局根据商铺实际情况、路段繁华程度、对人行道的影响等因素,在不影响交通、居民正常出行的前提下,在临街商铺店门外合适的位置施划黄线,允许商铺在黄线范围内经营。
日前,记者来到端州区康乐市场西门看到,绝大部分商铺严格遵守要求,将商品摆放在黄线范围内。店主温先生告诉记者,用黄线规范超门店经营,他作为商家觉得十分人性化,自己也积极配合工作,“柔性执法也让各位商户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截至目前,端州区城管局已在康乐市场、二马路、睦民路、跃龙南路海鲜街等路段开展划线经营工作,划线约2330米,服务门店270间。
近年来,敏捷城商圈流动摊贩集聚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管理者。去年,端州区城管局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在广泛征求周边商家、流动摊贩、群众意见建议后,选定89区(益华广场东侧)闲置停车场作为临时摆卖点。
自该临摆点运行以来,每晚约有50档摊贩经营,既能共享商圈流量,又降低了对市容环境和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实现了流动摊贩与城市环境管理的“合作共赢”。
规范经营激发城市活力
除了端州区与四会市,记者了解到,怀集县、肇庆高新区等地的城管部门也先后通过设置临时摆卖疏导点,为流动摊贩“筑巢安家”。
《意见》实施以来,各地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通过耐心引导和柔性管理,让商户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配合”,城市文明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这些措施既是城管部门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的实践,也是人性化执法和暖心式服务的有效体现。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做好规范商户外摆经营工作,规范流动摊贩临时疏导区设置管理,实现城市活力和城市秩序的良好平衡,促创业、带就业、助和谐,让城市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