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是学校的记忆,是学校薪火相传、铸魂育人的根本。以校史为依托建成的校史馆,不仅是一个陈列馆和展示厅,更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场地。近年来,我市学校深耕校史文化特色品牌,打造文化育人场景,用校史文化激励师生向上向善,成长成才。近日,记者探访了市内3家特色校史馆,了解其以史育人的故事。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谢享憧 赖楚欣 詹淑君
市一中黄岗学校校史·端砚文化展馆
文化润心田 校史铸“砚魂”
肇庆市第一中学黄岗学校毗邻端砚古村白石村。从1958年建校起,市一中黄岗学校就同端砚结下不解之缘。学校秉持“砚呈风雅颂,胸怀天地人”校园文化,其校史馆的建设也自然离不开书香砚韵。
“多位端砚大师毕业于黄岗学校,因此学校被称为‘端砚大师的摇篮’。”市一中黄岗学校副校长庄泽鑫告诉记者,学校校史馆在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与校内的品砚亭、传承砚遥相呼应,同是学校端砚教育和端砚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是校史馆又是端砚文化馆,还是肇庆市端砚文化教育基地,已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
记者见到,馆内展区分为校史时光走廊、藏砚区、荣誉区三大主题板块。馆内陈列140余方历届校友捐赠的端砚珍品,其中不乏黎铿、刘演良、张庆明、杨焯忠等端砚大师的作品。展馆通过实物、影像、文献和数字化展陈,将端砚教育和学校的发展历程有机结合,呈现学校发展历程,讲述一代代师生扎根教育沃土、精诚致业、砥砺前行的故事,也集中展示着端砚文化千年历史的深厚底蕴。
“展馆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每年组织新生开展沉浸式参观学习,感受前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体会校友以砚为礼,回馈母校培养的奉献、传承和感恩之情。”市一中黄岗学校端砚文化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吴浩光介绍,学校专门开设端砚课程,老师也可组织学生到展馆开展相应教学。他说:“学校把端砚所蕴含的温润可塑的品质,把制砚过程所体现的‘工匠精神’,把一代代制砚人对家乡这块名片的坚守与感恩之情,都融入展馆教学中。”
在对外交流上,校史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港澳地区的学校到该学校开展研学交流时,展馆便是其中重要一站。“在助力‘中国砚都’通过复评、教育部课程改革调研等方面,校史馆都起到一定作用。”庄泽鑫说,近年,校史馆每年接待参观交流人员超1000人次。
刘智宏是初二(9)班学生。“每次来校史馆欣赏端砚,我都会有新的收获,让我对美有进一步的感悟和认知。”在他看来,学习端砚文化时有实物来进行教学,让知识更直观、更入心入脑。
而同是初二(9)班的学生徐婉棋,则认为展馆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实践平台。她说:“我是展馆讲解员。去年,澳门濠江中学师生来校参观,我为他们讲解。这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整合知识的能力,让我获益匪浅。”
四会市江谷镇青云纪念馆
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在四会市江谷镇江和村委会佛仔塘村小组里,有一间特殊的校史馆——青云纪念馆。它的前身是青云儿童教养院。上世纪90年代,曾在青云儿童教养院学习的肇庆市荣誉市民李伟强领头捐建四会青云纪念馆。2004年,李伟强捐资1380万元兴建青云小学,该学校于2005年9月建成开办。“正德厚生、立业助人”的青云精神得以进一步传承。
走进青云纪念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逐渐展示在人们眼前。抗日战争期间,大批孤儿流离失所。为续国脉,原籍顺德的富商、同盟会会员周之贞和一批贤士冒险回乡,捐资兴建青云儿童教养院,1941年至1945年间共收养难童800多人,让他们在战乱期间有书可读,磨炼成长。
“经过两次升级改造后的青云纪念馆,从之前的小平房变成两层建筑,展示难童史实和解放后教养院的变迁历程,在2021年成为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谷镇党委委员李小银介绍,江谷镇依托青云纪念馆,将“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主题党日活动纳入常态化工作,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体系。纪念馆年均服务50余个党支部,以“小切口”推动“大教育”,为凝聚社会共识、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支撑。
“青云纪念馆陈列校史,让师生感受到青云是一种信念,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江谷镇青云小学德育处主任周舟告诉记者,青云纪念馆是实践学校教书育人理念的重要平台和德育教育基地。
每年,青云小学都会组织六年级师生徒步4公里到青云纪念馆,让学生感受当年难童徒步穿越日军封锁线,转移到青云儿童教养院的艰辛。组织学生参观青云纪念馆,感受创办人周之贞爱国忧民、育才兴邦的精神,传承“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热情;了解学校创始人李伟强热心教育、造福桑梓的情怀,在学生心中埋下“努力学习,成就事业,报效祖国”的种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云纪念馆展示了青云儿教院学习和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为青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供了良好教材。”周舟说,青云纪念馆内的陈列展品与青云小学校园文化互相印证,学生在参观时更容易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理念。
青云小学六(2)班胡诗琪说:“在青云纪念馆里,我知道儿教院的学生在艰苦环境中运输砖瓦,建设校园,动手种菜、磨豆腐,坚持学习。对比现在,我明白幸福来之不易。我会铭记历史,学好本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广宁中学校史馆
记载光辉岁月 点亮学生求学路
走进广宁中学校史馆内,只见一张张泛黄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沿着时间脉络依次铺陈,生动展现了学校从创立之初的艰辛探索,到如今枝繁叶茂的辉煌成就。从1930年建校时的广宁县立中学,到后来的多次易名,再到如今的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国航协青少年航校、全国气象教育特色学校,校史馆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展品,勾勒出学校发展的清晰轨迹。
而荣誉墙上的奖杯、奖状熠熠生辉,见证着学校在教学质量、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等多方面的成果,校友名册则记录了广宁中学毕业生从这里走向更广阔舞台的足迹,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宁中学子奋勇前行。
“2020年12月,广宁中学迎来90周年校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学校校史馆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广宁中学办公室主任黄雄健介绍,建立校史馆是对学校九十载办学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启航,“这座校史馆是一部立体史书,承载着宁中人共同的记忆,成为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校史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室,更是教育的生动课堂。黄雄健告诉记者,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充分依托校史馆开展各类活动。新生入学时,校史馆是他们的第一站,通过参观迅速了解学校文化,增强归属感与自豪感。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中,校史馆内的故事常常成为师生探讨的热点,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明确自身使命。学校还鼓励学生以校史为题材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挖掘学校历史中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历史思维。
“每次走进校史馆,看到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求学的事迹,我都深受触动,让我明白要珍惜当下,努力拼搏。”高二(5)班学生黄紫月说,自己原本学习动力不足,但在校史馆了解先辈事迹后受到了鼓舞,逐渐找到学习方向与动力,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
初一(6)班学生徐雨童也分享了她的心得:“校史馆让我更加理解责任与担当的含义。作为宁中的一员,我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传承宁中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宁中人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