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笛悠扬”项目团队师生正在选竹、砍竹。 受访单位供图

在周其鉴纪念馆,广宁县江屯镇中心小学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学习。 西江日报记者 王绮彤 摄
西江日报记者 王绮彤
今年3月,广宁迎来教育创新发展的里程碑——国际StarT项目式学习共同体广宁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广宁中学、何楮铭纪念中学等7所学校获授“国际StarT项目式学习实验学校”,广宁成为全国首个山区教育项目学习示范区。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肇庆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张玉彬表示:“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广宁县以项目学习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那么,如何让跨学科项目学习在山区县内生根发芽、为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宁县部分学校。
广宁县何楮铭纪念中学:
打造跨学科育人新范式
广宁县以“试点先行、分步推进”为路径,以何楮铭纪念中学为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样板学校。面对中学生学业压力大、跨学科项目学习经验空白等难题,何楮铭纪念中学积极破冰探路,用项目学习课程统筹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科技教育(STEM)、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实现人文、艺术、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该校副校长黄裕斌介绍,该校结合新课标与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了“竹笛悠扬”“好人善举”“‘薯’你最甜——潭布番薯干”“走进里仁村:探索古建筑之美”等10个重点项目,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等多领域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以及新课标要求的31个学科小项目,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迁移与创新思维培养。
“竹笛悠扬”项目是该校其中一个特色重点项目。黄裕斌告诉记者,从选竹、砍竹、加工、设计再到编写曲目、吹响竹笛的各环节之中,项目团队师生查阅资料、上山入林,共同摸索学习竹文化、音乐知识、制竹技术等多项能力,最终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令师生原创竹笛曲目响彻校园,让书本知识在与现实场景的碰撞中焕发活力。
该校七年级学生许祖妍是“好人善举”项目的成员之一。在参与跨学科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她与小组内的同学们一同寻找身边好人,采访了解其事迹并撰写成文、录制短视频,学习好人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
“参加跨学科项目学习让我收获满满!我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意识,还认识到了学习不止于书本,更是我今后探索世界的起跑线。”许祖妍说道。
广宁县江屯镇中心小学:
激发乡村教育内生动力
近日,记者在广宁周其鉴红军中学校园内的周其鉴纪念馆看到,前来参观的广宁县江屯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手中都拿着一张红色卡片,正聆听讲解员讲解。这是江屯镇中心小学在开展“红领巾追梦广宁红色创想之旅”跨学科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的一幕。
据该校校长罗海标介绍,学生手中的红色卡片,是学校留给学生的一道“小关卡”,他们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根据卡片上提出的问题,寻找到相应的答案。“问题驱动和沉浸式参观的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广宁红色文化历史,提高学习兴趣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江屯镇中心小学依托本地特色资源,立足本校实际,开发了《江屯普洱润童心》《红领巾追梦广宁红色创想之旅》《重走长征路 解密红军长征奇迹(数学学科)》《AI变形记——给创客作品装上“大脑”的奇幻实验》等17个重点项目,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等全学科,辐射全校数百名师生。
罗海标表示,课内外结合是该校推动跨学科项目学习的重要抓手,课内采用单元主线教学,课外积极拓展实践活动,让课内学习有效延伸至课外实践中。“作为乡镇小学,我们更要积极‘走出去’,主动开发身边的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拓宽他们的知识与眼界,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与发展都将大有裨益。”
此外,该校跨学科项目学习的顺利开展还离不开深圳市福田区的教育专家与支教团队的倾力相助。如在该校支教的资深教师魏媛,近年来在挖掘广宁县本土资源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以广宁的发展变迁为生动教材,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她不仅开发了“红领巾追梦”系列课程,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完广宁县内的七个街道(乡镇),让学生化身家乡发展的“小规划师”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展现学生们对于家乡的热爱与对家乡发展的思考,激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