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有国才有家,国家安全,匹夫有责”的信念在心底愈发坚定。执笔书写时,望向窗外,微风轻拂花枝,送来阵阵芬芳。小区里孩童嬉笑追逐,餐馆飘出欢声笑语;东门广场上,大妈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湖堤边赏花的人潮缓缓流动,一张张笑脸与枝头摇曳的紫荆花相映成趣。夜幕降临,小城霓虹闪烁,车灯如流,万家灯火勾勒出安宁祥和的画卷。这看似寻常的岁月静好,实则是国家安全这一坚实基石托起的日常。国之安全,方有家之温暖;国之强盛,方有民之尊严。
回望历史长河,满是血泪交织的篇章。因国家安全意识缺失导致的家园破碎、亲人离散,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惨痛教训。这些教训时刻警示我们:居安必须思危,国家安全绝非遥不可及的政治概念,而是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幸福紧密相连的生命线。从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国门,到甲午海战的惨败屈辱;从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到抗日战争中无数同胞流离失所、惨遭屠戮,每一次国家安全的失守,都让万千家庭坠入苦难的深渊。村庄被焚毁,百姓背井离乡,骨肉被迫分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若不存,家将何在?
放眼当今世界,这样的悲剧仍在上演。当我们的孩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琅琅读书时,叙利亚的儿童却在废墟中翻找食物;当我们为选择哪家餐厅聚餐而纠结时,也门的家庭正为一块面包排长队;当我们安然入眠时,加沙的母亲正抱着孩子在空袭的威胁下四处躲藏。这些不是电影里的虚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同时代的人间惨剧。他们的遭遇清晰地告诉我们:没有国家安全的守护,家庭的温暖不过是镜花水月。和平如同空气,拥有时往往意识不到它的珍贵,失去时才懂得它不可或缺。
中华民族从血与火中走来,对国家安全的珍贵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逐渐走向富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让历史的伤口慢慢愈合,祖国统一的进程稳步向前。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国家安全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挑战。西方反华势力为遏制中国发展,手段层出不穷:煽动“颜色革命”企图扰乱社会秩序,进行“文化渗透”侵蚀价值观念,实施“科技脱钩”阻碍创新发展,制造“产业链断供”破坏经济稳定,还在“疫情溯源”上恶意抹黑、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夯实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并将每年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这既是法律的规范引导,更是民族的觉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更需要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但也要清楚,前行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只会愈发复杂,居安思危应成为我们的常态。维护国家安全,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守护国家,不仅需要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更需要全民筑起的思想防线。
在我们身边,无数普通人用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安全的守护。许多家庭将优秀的孩子送入军营,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卫祖国边疆;网络安全战线上,程序员们日夜与黑客周旋,守护着虚拟世界的疆域;科研领域,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突破“卡脖子”技术,捍卫国家科技安全。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都是国家安全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汇聚起来就能成为守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
国家安全与家庭幸福息息相关,而这条纽带,由每个人的安全意识编织而成。生活中,谨慎对待境外陌生邮件,避免被别有用心者利用;遵守保密规定,不随意拍摄、传播军事设施;理性爱国,不被煽动性言论误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加强学习反间谍法,提升防范意识,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将国家安全意识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夜深人静,妻子推门而入,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将温暖送入我口中。这一刻,平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我们更应铭记,这份幸福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千千万万安全守护者的默默付出,依托于国家安全的坚实保障。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他国遭遇中获得警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筑牢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唯有全民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才能让家庭的温暖长久延续,让祖国的发展行稳致远。
这时候,小女儿也跑进书房来,撒娇地往我怀里一钻。我轻轻地把她抱起拥在怀里,问她说:“小盈,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圆圆的眼珠一转,说:“我长大要当一名空军飞行员,驾飞机上天空,保卫祖国!”边说边挥舞手里的玩具枪。此刻,我感觉到怀里一股力量在传递。我把她拥得更紧了,像拥抱着一片祖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