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生三笑,本名聂怡颖,肇庆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曾两度入选优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多次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文艺扶持项目。聂怡颖曾任大学生村官,获评广东省文艺志愿者先进个人。共创作长篇小说15部,总字数1000万字。多部作品登上小说阅读网、掌阅APP热销榜,获国、省、市重点创作扶持。
《粤食记》这部以广东美食为载体的网络小说,以“市井烟火”为墨,勾勒出一幅岭南生活的鲜活画卷。近日,记者采访了作者聂怡颖,共同探索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
初心与灵感:
从市井烟火到文学盛宴
《粤食记》的诞生,源于一次湖南采风时的“嗦粉奇遇”。作者聂怡颖在永州街头被一碗砍肉粉“击中味蕾”,一口气连吃三碗的经历,让她萌生了书写广东美食的念头。“我们广东的早餐明明更精彩,为什么不能写?”这一问,成为她创作的起点。
而真正点燃创作火种的,是美院本科毕业的发小归乡接过牛腩粉店,并将其发展为肇庆老字号的传奇经历。“民以食为天”的朴素观念与网络文学对现实题材的呼唤完美契合,让聂怡颖决心以粤式早餐为切口,勾勒岭南美食版图。小说以肇庆牛腩粉为原点,辐射至广式早茶、古法蛋挞、凤爪烧卖等岭南美食,却未止步于“美食图鉴”。聂怡颖坦言:“故事的主角是食物和做食物的人。”她将镜头对准早餐店师傅、老字号传承人等平凡劳动者,通过“找吃的”与“做吃的”的日常,将叙事焦点对准食物及其背后默默耕耘的普通人。肠粉师傅手中流转的竹匾、牛腩粉汤里沸腾的岁月、烧腊铺案板上雕琢的光阴……这些岭南食肆里的平凡身影,在聂怡颖笔下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这种“去精英化”的叙事视角,让岭南文化的烟火气跃然纸上。它传递出“寻常日子有至味”的生活哲学,让读者于琐碎日常中重拾对本土文化的珍视。
突围与创新:
用现实主义笔触解构网络文学
于网络文学的竞技场,《粤食记》凭借鲜明特色脱颖而出。它跳脱出玄幻、言情等热门类型桎梏,以现实题材里独具魅力的美食之类开辟蹊径。故事架构围绕“觅食”“烹食”展开,看似简单的情节内核,却容纳了对食物本真之美的颂扬,以及对匠人精神的质朴敬意。
面对“入选原因”的提问,聂怡颖笑称“运气好”,但作品的成功绝非偶然。在素材收集过程中,聂怡颖展现出独特的“在地性”优势。广州棠下亲戚的早餐店,成为她体验市井百态的绝佳窗口,从凌晨备料到迎送客流,她亲身感受“食肆一日长”;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成长经历,则是更深沉的创作富矿。“喝西江水、说广东话、吃粤菜长大,这些早已刻进骨子里。”她将几十年岭南生活经验融入文字。这种“接地气”的创作理念,让《粤食记》在网络文学市场中独树一帜。聂怡颖认为,网络文学的首要任务是“把故事讲好”,而文化传递应交由读者完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有人从书中读到坚守与传承,那便是意外的馈赠。”
阅读即生活:
读者反馈里的文化共鸣
写作过程中,聂怡颖自嘲“因公肥胖十斤”,却也收获了读者“边追文边扫荡周边美食”的热烈反馈。读者的反馈在各大平台掀起热潮,有人为了一碗地道牛腩粉,在城市角落开启美食寻踪;有人在夜深人静时,循着文字记忆复刻竹匾肠粉;还有人受触动重拾家传食谱,与长辈共话烹饪往昔。这种从虚拟文本到现实生活的行为复刻,印证了作品强大的文化唤醒力。这种“沉浸式阅读体验”,恰是《粤食记》的独特魅力——它不仅记录美食,更以食物为镜,映照出广东社会的变迁与人文情怀,也使这部作品在网络文学的娱乐性与地域文化的厚重感之间,找到了绝妙平衡点。
“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巨大变迁中,二十年前大家爱吃的和现在不同,但也有人几十年如一日爱着某个菠萝包。”聂怡颖以“单纯讲述者”的身份,捕捉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记忆。在书中,牛腩粉老字号的兴衰和技艺的传承,无不暗含着对岭南文化根脉的守护。
作为“中国好书”得主,聂怡颖谦逊地表示:“《粤食记》只是解闷的故事,担不起‘文化类书籍’的名号。”这种自谦,恰折射出她对阅读的深刻理解:“阅读是生活的延伸,而非负担。”她分享自己的阅读习惯:床头永远堆着两尺高的书,从《蜀山剑侠传》到《我的阿勒泰》,从硬核小说到轻松网文,皆来者不拒。“想看什么看什么,读书是找乐子,不是完成任务。”
对于希望了解地方文化的读者,聂怡颖建议:“先感受这个地方,再钻进书里求索。”她以肇庆为例:“走过宋城墙、听过七星岩的风声,自然会对这座城市的故事产生好奇。”这种“从生活到文本”的路径,恰是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以文学为媒,续写岭南故事
《粤食记》被评为年度中国好书,不仅是聂怡颖个人的荣耀,更是肇庆文学乃至岭南文化的一次“破圈”。她以美食为笔、以烟火为墨,将岭南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基因融入字里行间。正如她所言:“最美就是人间烟火。”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广东美食的诱惑,更是一个作家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告白,以及一座城市在文学星空中绽放的新光。
《粤食记》为岭南文化传承提供了多维度启示。它表明地域文化的书写无需宏大叙事包装,日常生活里的饮食场景,经由鲜活文字铺陈,就能成为文化认同的坚固基石。聂怡颖将非遗技艺、老字号故事隐于情节肌理,让读者在追文过程中完成文化基因的潜移默化传承。
对于肇庆这座文化古城而言,《粤食记》的成功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岭南文化在网络文学领域的新可能。它为本地创作者示范了如何深挖地域资源富矿,也为岭南文化的年轻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如今,越来越多目光聚焦肇庆,试图解码这座城市的文化活力之源。
《粤食记》的故事仍在书写,聂怡颖以文字为引,让岭南烟火气穿透网络屏幕,润泽读者心灵,未来她将继续以“用心对待每一本作品”的初心,探索更多元的创作可能。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她用这部作品证明:扎根日常、忠于地域、拥抱生活,便是文化传承最质朴也最有力的姿势。而肇庆文学,也因这份带着锅气的创作成果,迈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舞台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