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图:工人在生产车间制作大心粽。小图:口味多样的广宁大心粽。西江日报记者 王绮彤 摄

西江日报记者 王绮彤
特约记者 冯铁成 通讯员 詹淑君
取芒叶、放糯米、加馅料、用竹篾快速捆扎……一个外形端正、五角分明的“大心粽”便出现在手心。距离端午节还有一个月,位于广宁县广宁大道的肇庆市喜如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已经在为节日的大心粽订单而提前忙碌起来。
大心粽是独具广宁特色的传统小吃,更是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应节食品之一,其制作技艺经老一辈言传身教,已经在广宁传承数百年,是该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是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广宁大心粽的最大亮点在于它的“心”。相比一般的粽子,它的糯米更少、馅料更足,选用黏性更强的广宁本地糯米,加入五花肉、眉豆、花生等馅料,在经过长达8小时的柴火熬煮后方可出炉,口感独特,味道层次丰富。
广宁大心粽的“外在”也有其特别之处。普通粽子常用柊叶和水草包裹,而大心粽则需用十余片芒叶,以及广宁特有的青皮竹最嫩、最薄的第一层制成的竹篾进行捆扎。竹篾韧性极佳,能够在粽子熬煮膨胀后将其紧紧箍住,既保持了粽子的形状,又锁住了香气。
“英姐,这里有个订单需要你处理下。”“英姐,你来尝尝这批新出炉的大心粽的味道。”被员工们亲切地唤作“英姐”的范银英,正是喜如食品公司和“英姐大心粽”品牌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广宁大心粽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之一。
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十几名工人正熟练地包粽子。制作车间、晾晒间、熬煮间、内外包材仓等功能分区明确,有条不紊地运作着。“从目前的订单来看,今年端午节我们的生意不错,预计能售出约10万个大心粽。”范银英笑着说。
据介绍,为进一步传承广宁大心粽制作技艺,2010年,一直跟随父辈学习该技艺的范银英,决定在家创业,将制作的广宁大心粽运往县城售卖。此后十年,她加大资金投入,在家乡开辟30多亩荒山种植粽叶,并成立“英姐大心粽”加工场与肇庆市喜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动了附近更多农户加入制作行列,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
在制作和生产广宁大心粽的过程中,范银英不断改进大心粽的配方、制作流程和工艺,增加品种和口味,加工场也不断转型升级。从单打独斗的“一人小作坊”,到初具规模的加工场,再到集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公司,如今,“英姐大心粽”已成为广宁大心粽制作技艺较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之一,大心粽年产量近20万个,客户群体覆盖面也从粤港澳大湾区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近年来,广宁县积极对广宁大心粽制作技艺进行挖掘整理,并加大宣传力度,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如肇庆市喜如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研学基地,每年吸引不少学生、游客等群体前来参观学习,品尝广宁大心粽,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了广宁大心粽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