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5月的肇庆,“中国砚都·岭南雅集”2025年肇庆市端砚文化嘉年华暨伍丁诞系列活动以“非遗+文旅”的创新模式,交出了一份惊艳答卷:总人流量30.3万人次,销售额103.6万元,央媒、省媒全覆盖宣传播报,阅读量超2800万。
嘉宾对话、伍丁诞民俗活动、文创集市、端砚竞价会、文艺展演、精品展览、亲子研学等13大项70多场(次)活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激情碰撞,不仅让千年端砚焕发新生机,更让非遗成为解锁文旅融合发展的“流量密码”。
非遗焕新:
从技艺传承到场景革命
在端砚文化嘉年华的舞台上,非遗正经历从技艺传承到场景革命的华丽蜕变。年轻匠人梁政廉大胆将AI融入端砚创作,以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 下转03版▲▲紧接01版
为灵感雕刻一方珍贵砚台,让千年端砚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而在“砚境潮影”快闪活动中,机器狗既与年轻人跳霹雳舞,又随古琴悠然踱步,非遗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互动,构建起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夜幕降临,白石村的“甩火球”震撼上演。火球划破夜空,甩动时宛如火龙飞舞,这一起源于北宋的民俗活动,如今在非遗传承人李汝展的带领下,由50名演员共同演绎,最年轻的仅8岁。场下,游客为奇景惊叹,更引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过去伍丁诞活动只是工匠们的行业祭祀,如今肇庆通过场景变革,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非遗焕新生不仅体现在技艺的延续,更在于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肇庆正以创新表达打破时空界限,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火起来,唯有守正创新,方能生生不息!
文旅破壁:
让端砚“活”在烟火人间
步入端砚文化村,一场“砚遇青春”国潮市集正上演传统与潮流的对话。在肇庆学院创意集市的展位前,一群年轻人正围着一排小巧精致的端砚文创产品热烈讨论。“这款‘七星岩’纹样的拓片冰箱贴卖得最好,今天已经补了三次货。”端砚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李晓雯告诉记者。她手中那方融入肇庆山水元素的迷你端砚,既保留了传统雕刻技艺的精髓,又加入了现代设计的巧思。
集市销售额103.6万元,砚村商铺销售额大幅提升,这数字打破了“端砚只是文人雅致”的刻板印象。“我们不是在远离传统,而是在重新定义传统。”“00后”游客林先生道出了年轻一代的心声。夜幕降临时,“千人宴”上香味四溢。端砚主题的文房四宝造型点心、肇庆各地招牌美食成为游客打卡必备。据统计,“端宴流水席”千人宴消费共224桌。
在“金榜题名祈福砚”研学区,孩子们专注地雕刻着自己的第一方砚台。端砚协会非遗研学专委会副主任、砚曰文风工作室创始人黎畅君告诉记者:“嘉年华活动对我们省级基地的端砚文化研学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很多团体对我们的非遗端砚制作和传拓都非常感兴趣,我们将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和研学定制旅游产品。”
产业蝶变: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
文旅融合的深层变革,推动端砚产业从手工艺品向文化生态跃升。近年来,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接续努力下,肇庆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创新,颁布了《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建成国内最大的端砚主题博物馆,推动端砚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手艺绽放新光彩。全市拥有相关企业2200多家、产值超40亿元,并打造全国首个端砚文化主题产业园区,大力推动端砚产业蓬勃发展。此外,肇庆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中国砚文化研究院,打造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研究生的教育培训体系,“中国砚都”品牌越擦越亮。
肇庆正从“卖砚台”转向“卖文化”,让端砚成为大湾区文旅融合的超级IP。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共舞,不仅激活了非遗生命力,更探索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当“甩火球”的火光点亮砚都夜空,当AI设计的端砚纹样风靡社交媒体,肇庆用实践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文旅融合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