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东梅纯手工制作的德庆茶果。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来到高良镇,当然要品尝一下这里的茶果。”近日,德庆县高良镇圩镇街道上何东梅的茶果小摊备受欢迎,过路的司机、群众,总会停下脚步,购买几个茶果品尝,以解家乡美食的馋劲。何东梅是德庆茶果制作技艺传承人,在当地小有名气。纯手工制作的茶果,不仅守护那缕家乡味,更飘香肇庆大地。
每日清晨7时,何东梅便早早起身,制作德庆传统美食茶果。“制作茶果的材料是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放入锅中翻炒,慢慢加入水,将其搅拌成浆。”何东梅说,火候的控制和水量的多少很关键,火不能太大,容易糊焦,要用木柴烧火,好把控火候,水不能太多,多了浆太稀,难成团,太稠会干,油炸时炸开,品相不好。
只见她灵活地翻动着米浆,并加入五香粉,让米浆与五香粉充分搅拌均匀,并充分炒熟,随后将其捏成一个个小团子,再加入提前准备好的绿豆馅料。“德庆茶果吃起来不腻,不易上火,还有淡淡的甘甜芳香味,核心点就是加入了五香粉和绿豆馅。”何东梅告诉记者,高良自古有种植桂树、巴戟天等南药药材,将南药加入食物中烹煮已成为当地的习惯。父辈已经知道在制作茶果时加入五香粉,赋予茶果复杂而平衡的香气,而绿豆清热解毒,能平衡油炸食品的热性。因此,德庆茶果别具风味,
包馅时,何东梅手法娴熟,将馅料严严实实地包进面团,捏成月牙状,油炸糍外形小巧可爱。炸制时,她用柴火灶,将油烧至合适温度,放入油炸糍用微火慢炸,眼睛紧紧盯着油锅里的变化,等到油炸糍炸至微黄,才小心起锅。“柴火放三根即可,油炸的油要用棕榈油,其热稳定性优异,能减少油炸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何东梅说,这样炸出来的油炸糍,外皮金黄酥脆,轻轻一咬便发出“嘎吱”声,馅料香气瞬间在口中散开。
油炸糍的风味以皮脆馅香著称。它的外皮经过油炸后变得金黄酥脆,轻轻一咬,“咔嚓”作响。而内馅选用煮烂的绿豆,搭配上精心调制的五香粉等香料,咸香的味道浓郁醇厚。绿豆的绵软与香料的独特风味相互交融,再加上酥脆的外皮,每一口都充满了丰富的层次,入口松爽,甘香诱人,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成为了当地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家乡味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浓的乡愁。
何东梅制作的茶果不仅畅销于本地,还经常吸引周边村镇食客上门“追加”,并形成了几个固定的代理商,将德庆茶果卖到端州等地。善于分享的何东梅,大大方方地把自己传承的制作技艺教给镇上妇女,“我总共教了十几个人,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高良镇文化站站长张志强告诉记者,德庆茶果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德庆州志·风俗》记载,当时在婚庆、进宅等重要场合,茶果是必备之物,象征着喜庆、团圆、吉祥和丰收。尤以高良茶果最出名,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在何东梅的带动授艺下,有几人从事茶果的制作和销售。从经济价值看,为当地经营者带来良好收益。从人文价值来讲,它是德庆风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洋溢着喜庆、吉祥的民俗风味,反映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和饮食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