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市花的高洁风骨
20世纪80年代,肇庆评选市花时,荷花因“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及“宝月荷香”的景观底蕴,与兼具药用价值且深得民心的鸡蛋花共同入选,成就“双市花”佳话。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吟诵荷花的诗词浩如烟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恰与肇庆“湖光山色,荷花映日”的景致相映成趣。中国人对荷花的特殊情感,在肇庆尤为深厚。
肇庆人种荷食藕代代相传,以荷花入馔的数十种菜肴与点心构成独特的饮食文化:荷叶西江水鱼、荷香酱烧骨、莲子银耳羹……莲子扒大鸭更是地方名菜,糖莲藕、糖莲子成为游客挚爱的伴手礼。
古迹中的千年风雅
肇庆的名胜古迹与荷花有着不解之缘。宋代以前,宝月台已是四面环水,遍植荷花,面积是现在的四倍。历朝历代,肇庆八景经历了多次修订,宝月涵辉、宝月荷风、宝月观荷、宝月荷香, 分别列入肇庆八景中。
清代诗人王宗烈曾写下“最喜水窗风过处,月光浮动满池金”的佳句;著名诗人袁枚曾在这里避暑,携笔砚在这里与宾客饮酒赋诗,盛赞“绿荷万顷,遥风送香。”并将宝月台的风光化作诗篇,流传至今。
莲湖泛舫作为星湖二十景之一,画面美得令人心醉,湖光山色,波光粼粼,荷叶层层叠叠,荷花千姿百态,轻舟穿梭其间,宛如夏日写意画。
明诗人梁敏在《沥湖采莲曲》中写道:“放莲船,采莲花,星岩东去是侬家,罗裙绮袖披明霞。”七星岩中红莲湖上的“红莲桥”,建于1976年,是七星岩最长的拱桥,桥身雪白如玉又称“玉带桥”,因该桥共有十九个拱门,故又叫“十九孔桥”。每逢荷花盛开在这观赏景色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肇庆宋城墙、梅庵等历史建筑中,也常见荷花纹饰的石雕、木刻,展现荷花在岭南建筑艺术中的符号化应用。
从清廉寓意到文脉传承
荷花文化深深融入肇庆的历史人文之中,融于廉政寓意与艺术审美。荷花因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被誉为花中君子。包拯在端州任职三年,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清廉奉公,为百姓做了大量实事、好事,不持一砚归诠释了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清正操守。
1040年,包拯为振兴文化教育,在宝月台旁创办星岩书院,这是肇庆历史上第一所官办书院、肇庆公立的最高学府,也是西江地区最早的书院,对肇庆产生极大影响,促进了书院教育在肇庆的兴起和发展。
史料记载,星岩书院众绿厅有一副楹联,是晚清学者、岭南近代四家、大藏书家梁鼎芬题写的“招邀数君子;沉醉万荷花。”包青天、文化名人、星岩书院、宝月荷香,构成了一幅美丽清新的文化画卷。
肇庆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工匠常以荷花、莲叶为雕刻主题,寓意“清廉”或“连科及第”,如“宝月荷香砚”等作品,将荷的文化意蕴与工艺结合。还有肇庆市博物馆馆藏的“清·豆青釉描金粉彩花卉纹荷叶形瓷洗”,其形状随荷叶而制,叶边缘翘起,釉色清新自然,宛如一片漂浮在水面的荷叶,作为文人墨客的文房用具,更是赏心悦目。
肇庆的荷花文化,是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从宝月台的千年荷香,到星岩书院的琅琅书声;从端砚上的荷花纹饰,到餐桌上的莲藕佳肴,荷花始终是肇庆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彰显着岭南人“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追求与生态智慧。如今,“十里荷香”仍是游客体验肇庆历史与生态的必访之地。
西江日报记者 胡美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