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销海外的龙舟文创产品。

▲该展品来自20世纪30年代金利南门村。金利传统龙舟的龙头有公母之分,龙头雕刻有犄角的为“龙公”,龙头没有雕刻犄角的则为“龙乸(母)”。

“龙船饭”场景还原。

传统工艺中制作龙舟所需的工具。
编者按
龙舟文化是广府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典型缩影,亦是岭南地区最具特色、流传最广的民俗文化之一。肇庆龙舟文化与竞渡民俗历史悠久,据明崇祯《南海县志》记载,端午时节金利镇(原属南海郡)便有“士庶採莲,观竞渡”的盛况,河涌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成为当地重要的节庆活动,更有坊间传言“广州看花市,金利看龙舟”的佳话。时至今日,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作为远近闻名的传统龙舟之乡,其龙舟竞渡习俗于2006年被列入肇庆市首批非遗名录,2018年更升格为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从明代的河涌竞渡到如今的省级非遗,肇庆龙舟文化承载着岭南水乡“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集体记忆,在岁月流转中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5月16日,“棹影斡波 龙跃碧浪——广东龙舟文化专题展”在肇庆市博物馆拉开帷幕。这场以肇庆金利镇龙舟文化为核心、辐射岭南水乡的展览,通过实物展陈、技艺还原与互动体验,全景式展现了广东龙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从历史钩沉到匠心传承,从竞渡激情到文化创新,展览以“活态”形式让千年龙舟文化焕发新姿。
溯龙源:
从祭祀图腾到竞渡盛事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古人以“龙”图腾与“舟”结合,创造“龙舟”。龙舟竞渡最早源于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龙图腾祭祀活动,竞渡之风从唐代传至黄河流域,五代宋初发展为全国性习俗,人们通过这种互动方式表达对龙神的崇敬和祈福之意,祈求风调雨顺、消灾祛病。
本次展览分为“龙舟的起源与发展、龙舟制作的传统技艺、水上传统的激情演绎、岭南水乡的文化旋律”四部分,通过100多件实物展品、图文展板及现场互动装置,系统展现广东龙舟文化的独特风采。首单元“浪涌龙飞”以历史脉络为轴,梳理龙舟文化的起源与流变。展柜中有清代的绘有龙纹的瓷器,有各地龙舟制作技艺的展示,还有民间流传的歌谣,龙舟比赛时的祭祀品……其中一件来自上世纪的金利龙船头尤为瞩目,其斑驳的漆面与磨损的雕刻纹路,印证着珠江流域龙舟文化的百年沧桑。展会负责人介绍,金利龙舟船体宽度较常规龙舟收窄,这种追求速度极致的形制改良,使其在岭南龙舟体系中独树一帜。
“我们家从太爷爷开始就做龙舟,到我已经是第四代。”金利镇龙舟制作传人黄明辉告诉记者,制作龙舟需要严格恪守“十八道工序”传统:从原木开料、榫卯拼接,到手工雕琢龙头、依湿度把控上漆,每艘大龙舟都需要精益求精。“制作龙舟,看着它们在水中竞赛,是我们手艺人的最大骄傲。”黄明辉自豪地说。
铸龙魂:
53人共桨的团结密码
广东倚江临海,水系纵横,河涌交错,孕育了深厚多元的龙舟文化。且因地制宜,风情各异,皆与地理风物紧密相融,尽显地方特色。
“1人擂鼓,1人敲锣,1人指挥,50支木桨整齐破浪,鼓点与呐喊声交织如雷,53人团队的协作画面诠释着‘团结过人’的金利精神,这是金利龙舟竞赛的特点。”在“龙舟竞渡”展区,展会负责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金利龙舟的特点。同时展区还展示了东莞彩绘龙头、潮州旱龙道具以及肇庆特有的“桡龙船”,详述了龙舟巡游、起水、采青等民俗细节。展柜中1999年“肇庆金利龙舟大赛第五名”奖杯虽已锈迹斑驳,却凝聚着一代龙舟人的集体记忆。
“传统文化不会磨灭,要靠我们年轻人继续创新,找到好的方式传播出去。”作为策展团队之一,广东财经大学代表叶敏怡告诉记者,策展期间,团队东奔西走,深入肇庆、东莞等地了解广东“龙舟文化”,并根据调研情况进行布展。“我们要体现龙舟文化‘拧成一股绳’的团队精神,所以设置了四个功能不同的展区,加入了文创和互动体验,更好地展现肇庆龙舟文化。”叶敏怡说。
焕龙韵:
文创出海与青春传承
从赛场拼搏到文创转化,龙舟精神正以多元形态融入现代生活。
展览特设的“龙舟文创潮玩区”成为年轻人打卡热点。由黄明辉根据龙舟制作的微缩龙头摆件,采用传统木雕技艺与现代磁吸设计,将原本需数月完成的大龙舟浓缩为7日可成的桌面艺术品。
黄明辉介绍,该类文创自2023年推出后已售出近百条,既有本地企业批量订购作为文化礼品,更通过海运销往海外。一件正在展示的出口龙舟模型,船舷处“金利造”的朱漆字样格外醒目。
00后观众陈同学在参观体验后感慨:“以前觉得龙舟只是节日符号,现在才知道每道工序都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原来龙舟不是古董,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
结语:
永不停桨的文化长河
漫步展厅,百年龙舟物件与新时代文创产品相映成趣,传统鼓点与电子音效碰撞交融。这场文化展演恰如西江之水——既承载着“五十人同舟共济”的古老智慧,又激荡着“Z世代”创新表达的浪花。正如展会负责人所说,龙舟文化从不是静默的展品,而是永不停歇的江河。当年轻的手握紧祖传的船桨,这条文化长河必将奔向更广阔的海洋。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李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