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各地纷纷打造农业IP挖掘农产品内涵

看特色农产品如何“文化出圈”

2025年05月30日 西江日报

▲广宁县潭布镇研发了潭布番薯系列文创产品。图为玩偶“小潭”“小布”。受访者供图

▲在四会市黄田镇圩镇会客厅里,墙壁上设置了沙糖桔吉祥物“黄甜甜”。受访单位供图

▲李昭龙团队研发的德庆肉桂挂件。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我市各地通过挖掘地域文化IP、设计文化载体,研发出极具地方农业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在赋予农产品文化价值的同时,还为文旅融合场景注入新的元素,成为了连接农产品价值提升与文旅体验深化的重要纽带。近日,记者走访了解文创产品赋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故事。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黄甜甜”让沙糖桔甜到文化里

  一头橘色头发束着两个丸子头,圆嘟嘟的脸蛋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身穿绿叶百褶裙,手拿装满沙糖桔的篮子,笑容如沙糖桔般甜蜜……在四会市黄田镇圩镇的会客厅、乡村道路上,人们时不时可以见到这个名叫“黄甜甜”的卡通少女。眼神灵动、形象可爱的她是广东省沙糖桔专业镇黄田镇的沙糖桔代言人和推广大使。

  “黄甜甜”由黄田镇政府、佛山市驻肇庆市帮扶工作组黄田镇工作队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打造,于2023年元旦“诞生”。“‘黄甜甜’的形象塑造,将沙糖桔特色与新年吉祥文化无缝结合,既要符合传统审美,又需贴近年轻群体偏好。”服务于黄田镇工作队的乡村志愿者刘童画告诉记者,团队为黄甜甜命名时融入地域标识“黄田镇”,选用橘橙色作为主视觉色彩,还设计了紧扣“甜蜜蜜”和“吉祥幸福”主题的台词,通过表情包的形式增强与年轻群体的文化联结,让“黄甜甜”成为连接地域特色与新年文化的可视化载体。

  开发出以“黄甜甜”为主题的表情包、墙绘、人形立牌、钥匙扣;将这一文创IP应用于产品包装设计;在圩镇核心区打造IP主题景观装置与墙绘;策划新媒体助农创意赛事,结合高校宣讲环节进行IP形象深度植入;以“黄甜甜”为创作灵感,广州华商学院“小旅进镇”实践团打造出“橘小糖”“鲨鲨”等虚拟人物,激活青年群体传播势能……

  通过IP化营销,当地将沙糖桔从普通农产品提炼成“甜蜜幸福”的文化符号,广泛应用在大型活动、田园游玩等线下文旅场景,加深大众对四会沙糖桔的认知度,助力四会沙糖桔产业升级和黄田镇农文旅融合发展。

  刘童画说:“我们将进一步拓展‘黄甜甜’周边产品,联动旅游、电商平台,结合直播带货深化推广,并在挖掘四会历史与沙糖桔种植传统上丰富IP故事内涵,强化品牌文化根基。”

  “小潭”“小布”促番薯干品牌逆袭

  广宁县潭布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潭布番薯、番薯干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据《潭布地志》记载,潭布镇种植番薯和制作番薯干已有300多年历史。但以往,潭布番薯产业面临着有产品、有口碑、无品牌的发展困境。

  “为改变这一现状,潭布镇致力于推动潭布番薯实现产品品牌化、质量标准化、销售市场化,在2022年启动了潭布番薯干原产地保护计划,并创作潭布番薯干宣传吉祥物‘小潭’‘小布’。”潭布镇副镇长欧洁莹介绍,该吉祥物以潭布黄薯、红薯为原型创作,并向广东省版权局申报了专利。

  目前,潭布镇已有购物袋、钥匙扣、抱枕、咖啡杯、毛绒公仔等以潭布番薯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我们开发番薯、番薯干等产品文化包装,积极参加国内展销活动,将文创产品融入到农副产品的推广宣传中。还通过电商合作和线下潭布番薯干官方旗舰店、高速公路服务区专柜、潭布土特产旅游购物点,销售推广相关文创产品。”欧洁莹告诉记者。

  文化IP的打造和文创产品研发,提高了品牌影响力。这些文创产品使初级农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利润率显著提高,比如番薯干农户卖20元一斤,通过转化成文化商品可以卖到3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文创产品也成为了潭布旅游“打卡”符号,推动文化引流,通过产品传播提高了文化认同感,一些手工艺文创可以带动村民参与制作,形成“家门口就业”模式。

  目前,潭布镇的文创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继续立足产业基础,深挖潭布文化IP,把红色资源文化和番薯特色产业融合在一起,加强跨界合作,打造符合地方特色又兼具差异化的文创产品。”欧洁莹告诉记者,该镇将打造“文创设计—销售—体验”文创链条,开发从“田间到餐桌”主题体验路线,充分讲好潭布产业故事,以小文创撬动大经济,将文创文化打造成推动潭布产业发展的名片。

  德庆肉桂从“香材”到“香品”的跨界

  除了以原型为主题创作文化IP,农产品本身也能成为文创产品。2024年,德庆县福悦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昭龙带领团队,以德庆肉桂为主要材料,开发出肉桂挂件、肉桂摆件等文创产品。

  德庆县肉桂种植面积超63万亩,但肉桂产业主要集中在种植原料销售,肉桂深加工助农增收方面基本空白。“在此背景下,团队受龙母文化影响,在县政府及农业农村局的指导和启发下,结合肉桂香味独特的特点,在传统合香技艺上寻求突破,形成了将肉桂植入香牌的想法,延长肉桂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李昭龙介绍,以德庆肉桂材料入香牌,是公司团队为家乡作贡献的一种信念。

  在研发之初,李昭龙团队到贵州、福建参观学习。“肉桂的黏合性没有其他产品那么高,对水分、温度的控制要求十分严格,研发过程中经常遇到产品色泽暗淡、变形松散、气味过浓等问题。”通过不断改进工艺、优化工序,李昭龙团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研发出相对理想的产品。

  目前,李昭龙公司团队研发了10个“龙母贡”肉桂文创系列,并制成3000多件成品。“现在处于宣传推广阶段,我们多次参加由县政府组织的农业、文旅相关的活动参展,并获得一定的市场认同和受众,这更坚定了公司信心。”李昭龙说,将在悦城龙母庙、德庆学宫等景区设展销柜,提高产品知名度,借助网络销售平台,录制工艺品制作短片扩大宣传范围,并进一步改进肉桂工艺品的质量和品控,研究开发更多品类的肉桂深加工产品,打造德庆肉桂品牌。

西江日报A06A06看特色农产品如何“文化出圈” 2025-05-30 2 2025年05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