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音”艺人祝广泽在怀集县文化馆传授“八音”演奏技艺。西江日报通讯员 孔志毅 摄

“八音”乐队在怀集县文化馆演奏。西江日报通讯员 孔志毅 摄

怀集民间“八音”演奏场景 。西江日报通讯员 黎俏欣 摄

数位民间艺人以二胡、扬琴等传统乐器,配合演唱,演绎着当地特色“八音”。怀集“八音”扎根乡土,常于节庆、民俗仪式中奏响,用传统音律传递地域文化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本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交融的生动展现 。西江日报通讯员 黎俏欣 摄
艺术特色:
似戏非戏的独特魅力
历史传承:
从困境到坚守的发展之路
在怀集的城乡街巷间,“八音”乐队如同活态的历史音符,每逢红白喜事,便以独特的韵律奏响民间生活的悲欢离合。这支承载着地方悠久历史的传统乐队,不仅是民俗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怀集文化记忆的生动载体。
文/西江日报通讯员
谭上洲 蔡文锋
乐队构成:
八人协奏的精妙组合
“八音”之名,源于其独特的人员与乐器配置——八人各司其职,每人操持一种乐器,在弹唱间默契配合,编织出动人的音乐篇章。乐队分为武行与文行:武行由鼓、锣、钹三位乐手组成,鼓声雄浑激昂,锣声清脆嘹亮,钹声铿锵有力,三者相互配合,为演奏奠定节奏基调;文行则由笛子、二胡、秦琴的演奏者构成,笛子悠扬婉转,二胡缠绵悱恻,秦琴音色圆润,以笛声为主导,为音乐增添灵动的旋律线条。此外,还有两位主唱,他们的歌声或高亢清亮,或低沉婉转,与器乐演奏相得益彰。一场“八音”演奏的组织,关键在于敲定打鼓手与笛子师傅,这两位核心人物的技艺水准,直接决定着整场演奏的质量与风格走向。
以笛子演奏为例,其技巧极为讲究。在喜事场合,吹笛手需吹奏出高昂响亮的曲调,如跳跃的火焰,点燃现场的喜庆氛围;而在丧事场合,笛声则转为低沉呜咽,似泣诉的溪流,寄托对逝者的哀思。这种因场合而异的演奏要求,展现出“八音”乐队对不同情感氛围的精准把握。
民俗应用:
贯穿红白喜事的文化仪式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怀集农村的喜事(婚嫁、新居入伙)往往是一场持续三天的盛大庆典,“八音”乐队的演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以嫁娶为例,娶亲前一天,八音师傅们便早早抵达,在搭建于厅堂大门正前方、面向厅堂的“八音棚”内就位,以敲锣打鼓的热烈演奏迎接八方来客,奏响喜庆的前奏。
大喜之日,在八音乐队美妙乐曲的伴奏下,新人有条不紊地完成出门接亲前的“升号”“敬茶”等传统礼节。随后,“八音”队伍兵分两路,一半留守“八音棚”继续说唱,维持家中热闹氛围;另一半则跟随娶亲队伍前往女方家。一路上,乐声喧天,营造出热闹非凡的迎亲场景,在喜庆的氛围中将新娘接回,并伴随新人完成神圣的拜堂仪式。
到了第三天上午,在悠扬的“八音”乐曲中,新娘进行敬茶仪式,向长辈表达敬意。午宴结束后,客人陆续离场,“八音”乐队以送客演奏为这场喜事画上圆满句号。在喜宴的三天两晚里,除了接客、送客和拜堂、敬茶、敬酒等重要环节外,“八音”师傅们只要稍有空闲,便会展开说唱表演,让喜庆的乐声始终萦绕在活动现场。
在曲目选择上,“八音”乐队也颇为讲究。据80岁的民间“八音”艺人祝广泽介绍,结婚喜事的两个晚上,常演唱《卖字》《双状元》《刁蛮公主》等曲目。第一晚唱添丁戏,接亲回来后演奏15分钟的十二节童子曲,寓意家族添丁进口、人丁兴旺,当晚继续奏添丁曲,强化美好祝愿;第三天上午,则会演唱时长约60分钟的《薛仁贵回朝》,借历史故事传达对新人未来顺遂、荣耀的期许。
怀集“八音”乐队历史悠久,具体起源时间虽难以考证,但长期扎根于当地民间,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在过去,“八音”艺术代代相传,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人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演奏技艺、曲目和表演传统传承下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八音”乐队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现代娱乐方式的丰富多样,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八音”艺术的生存空间。年轻一代对“八音”的兴趣逐渐减退,愿意学习“八音”演奏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导致传承出现断层。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许多传统民俗活动的规模和形式发生改变,“八音”乐队的演出机会也随之减少。
尽管面临困境,仍有像祝广泽这样的民间艺人坚守着这份文化瑰宝。祝广泽是怀集县凤岗镇上坑村委会人,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学习八音,跟随八音班四处演唱。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八音”中断多年后,他毅然重操旧业,带领八音乐队活跃在凤岗、洽水乡村,致力于“八音”文化的传承。他不仅保存了《双状元》等珍贵曲本,还将师傅孔广新、黄易绩当年教学的《刁蛮公主》《拳打振关西》《王府祝寿》三部剧本用文字译录出来,积极教学年轻的“八音”爱好者说唱,为“八音”艺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从艺术形式上看,怀集“八音”乐队堪称戏曲的一种变体,唯一的区别在于没有华丽的戏服装扮。在表演过程中,主唱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讲述故事,配合文行、武行乐器的演奏,生动地展现出各种情节和情感。无论是喜庆故事中的欢乐场景,还是悲情故事里的哀怨情节,“八音”都能通过音乐和演唱,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这种似戏非戏的表演形式,既保留了戏曲的叙事性和表演性,又融入了民间音乐的质朴与灵动,形成了怀集“八音”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今,怀集“八音”正申请列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怀集县文化馆为更好地保护推广民间文俗文化传统技艺项目,邀请祝广泽老人在文化馆开展公益“八音”艺术培训班,目前第一期班有十多人参加,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开展“八音”进校园等方式,加大对“八音”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期望这一承载着地方历史与文化记忆的传统艺术,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