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新生代传承人推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非遗“老树”开出时代“新花”

2025年06月17日 西江日报

何振宁在制作金易宝雕画。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摄

彩明窑工作人员每天都进行直播卖货。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梁广焯在指导学生学习肇庆醒狮技艺。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李伟东(右三)和钱松星教学生学习广宁竹编制作技艺。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摄

  今年初,肇庆公布了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增4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这批新入选的非遗项目中,年轻一代传承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用新思维、新方法,推动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让非遗“老树”开出了时代“新花”。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创新融合激发非遗内生动力

  走进广宁县第六小学,一节别开生面的校本课程——竹编艺术课正有序开展。学生们在该校美术教师、市级非遗项目广宁竹编传承人李伟东、钱松星等人的带领下,认真学习竹编技艺。

  李伟东、钱松星均是土生土长的广宁人,是“80后”,自小跟着父辈学习竹编技艺,对竹编有着深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广宁竹编普遍不了解,更别说亲手制作。”李伟东告诉记者,为更好传承广宁竹编这个非遗项目,他和钱松星一拍即合,决定结合自身的美术思维和竹编技艺,在学校开设竹编课程。该想法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2018年,我们在校内设立竹编社团,小范围试点推进竹编教学。”李伟东说,随着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2022年,广宁县第六小学决定扩大教学范围,将广宁竹编作为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课程,每个班级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学习。

  为提高学校竹编教学的专业性,李伟东、钱松星多次拜访广宁当地的民间竹编手艺人,精进自身的竹编技艺,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和审美观念进行产品设计。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还主编了《竹编技艺校本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平面编织、浮雕编织和立体编织。

  生动有趣的课堂、精巧可爱的竹编织品深受学生喜爱。据统计,截至目前,广宁县第六小学已有超4000名学生参与广宁竹编制作技艺的学习。由该校师生创作的竹编艺术品亦获得了多个省、市级奖项。

  狮舞(肇庆醒狮)也是此次上榜的项目之一。作为传承人之一,“90后”梁广焯师从肇庆醒狮第四代主要传承人谭来长,曾多次在国家、省、市级醒狮比赛中获得奖项。在传承中,他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思考。

  为让肇庆醒狮文化得到更好传承,梁广焯在担任广东电网肇庆电力醒狮团、深圳市桥头社区醒狮团教练之余,结合地方风俗文化,不断创新狮舞的套路主题、动作、狮形等。同时,积极奔跑于肇庆各村(社区)、学校、幼儿园,致力让下一代接受到专业的肇庆醒狮教学。他还配合市龙狮运动协会及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具有岭南特色的醒狮赛事,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肇庆醒狮的影响力。

  开发利用闯出发展新路

  走进四会市地豆镇彩明窑陶器厂,工人们正忙着将上千件陶艺作品从窑中搬出。这些作品造型精致,别具当地文化特色,釉彩温润、立体感强,待完善后期工艺后,将乘着电商销售的“东风”销往全国各地。

  这是四会地豆彩明窑烧制技艺传承人、“90后”梁裕章努力创新,推动其开发利用的成果。“这些年,我在传承先辈的技艺和发展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思考。”在梁裕章看来,传统的陶瓷烧制技艺要闯出一条发展路子,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此,多年来,他在彩明窑的题材、釉彩、时代IP等方面下功夫,研发出观赏性更强、更受欢迎的结晶釉系列。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突破父辈以家居系列为主的发展方向,推出园林、茶具和手工砖系列陶瓷制品。

  为进一步打响四会地豆彩明窑品牌,梁裕章还以“非遗+电商”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构建起非遗开发利用和发展新场景,创下陶瓷品年销售量超4万件的业绩。

  金易宝制作技艺传承人、“90后”何振宁,同样活跃在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领域。“金易宝制作技艺主要是以刀代笔,依托铜板、木材、玉石等材料雕刻成的工艺品。”何振宁告诉记者,为突破传统、单一的呈现方式,近年来,他不断在工艺和材料上创新,相继引进激光机、雕刻机,将以往以“铜板+蚀刻”为主的雕刻方式,转变为“铜板+金箔+彩色+新质生产力”,有效提高了制作效率和精细化水平。

  不止于此。何振宁还大力创新雕画的表现方式,将金易宝制作技艺与湘绣、金丝画、麦草画等非遗项目融合,打造出更具观赏性的家居摆件,并推出金易宝首饰盒、汽车挂件、办公室摆件、图腾印章等小件产品,进一步赋予该非遗项目新的时代内涵,扩大了其受众面。

  多元路径

  培育传承梯队

  为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多元路径,以政策引领、平台搭建、创新驱动为抓手,不断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非遗传承和发展面临人才断层、受众流失等困境。”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邓正恒介绍,为着力培育传承梯队,近5年,我市文旅部门着力培育年轻一代传承人,相继认定20名“80后”“90后”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同时,我市通过推荐他们参加非遗传承与发展研修班、研讨会、培训班,借助肇庆广府文化庙会、端砚文化嘉年华等活动,为年轻一代传承人搭建起展示和交流平台。

  我市还大力指导、支持年轻一代传承人开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支持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将端砚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兼具时尚与文化底蕴的精美产品,构建起“非遗+时尚配饰”的创新范式;联动社会力量和古法造纸传承人,创意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有效打响了非遗项目的品牌。

  此外,2022年以来,我市面向6岁至18岁人群,举办了“非遗梦杯·肇庆非遗少年说”展示展演活动,推动青少年成为非遗传播的生力军。截至目前,该活动已培育“肇庆非遗小主播”近300名,掀起了肇庆非遗传播新浪潮。

西江日报A06A06非遗“老树”开出时代“新花” 2025-06-17 2 2025年06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