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吴灿霞
“多亏法官的妙招,本以为要申请执行,没想到短短12天就拿回了工程款!”近日,某施工队包工头陈强满怀感激地致电封开法院法官冼毅华。他口中的“妙招”,正是封开法院全市率先运用的“执前扣划”机制,高效化解一起工程款纠纷。
账户冻结陷僵局:
先付款还是先解冻
2022年,某石化公司将某项目电气系统工程发包给陈强施工队。工程于2023年底竣工结算,但某石化公司长期拖欠工程款。无奈之下,陈强将其诉至封开法院,并通过财产保全足额冻结了某石化公司的银行账户。
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在冼毅华主持调解下,双方很快确认了拖欠的52万余元工程款,某石化公司也表示愿意一次性付清。然而,双方却在履行方式上有了分歧。
某石化公司负责人李明焦急地说:“我们只有这一个对公账户,急需解冻以维持其他项目运转。你们先解冻,我们立刻安排打款。”陈强态度坚决:“不行!解冻了你们不付钱怎么办?”
双方顾虑都有道理,但根据法律规定,诉讼阶段的财产保全重在控制,一般不能直接处分被冻结财产。
僵局就此形成:原告怕解冻后钱没着落,不愿松口;被告需另筹资金支付,负担陡增;若拖到执行阶段再划扣,不仅耗时耗力、增加诉累,被告还需额外承担执行费用并留下被执行记录。
第一次调解,双方不欢而散。
法官妙招破困局:
“保全金”巧变“和解金”
冼毅华深知,首次调解失败的症结在于谁都不敢迈出信任的第一步,因此必须找到既能保障原告权益、又能让被告便捷履行的新路径。
冼毅华翻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 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的工作指引》,第二十二条令他豁然开朗:“执前扣划”或许是破局之匙!
“执前扣划”是否可行?如何确保程序合法、风险可控?冼毅华迅速行动,联合立案、执行部门细致研判潜在风险、梳理审查要点、理顺衔接流程。
一套严谨的方案出炉:经系统核查,确认被告无其他涉诉或执行案件,无其他债权人需参与分配,且账户余额充足,在充分保障其他债权人权益无虞的前提下,可在不启动执行程序的情况下,由审判部门作出扣划裁定,执行部门直接从被保全账户中将款项划付给原告。
方案确定后,冼毅华再次组织调解,向双方详细阐释“执前扣划”的法律依据、操作流程和优势。
“这办法好,付款和解冻的死结一下解开了!”陈强的顾虑烟消云散。“直接划扣,省了执行费,也不怕影响征信记录,我们放心!”李明当即表态。
双方迅速达成一致:将保全账户中已冻结的52万余元,直接划转至法院案款账户,扣划成功即解除对被告账户的冻结。
审执联动+跨域协作:
12天高效兑现“一调三赢”
达成调解协议后,冼毅华火速制作调解书,指导某石化公司提交扣划申请。经依法审查,冼毅华以原审判案号作出扣划裁定,并立即移交执行部门。
新的挑战随之而来:被冻结账户的开户行远在浙江温州。若按传统方式操作,异地扣划耗时可能长达月余。为抢抓时间,封开法院执行局果断委托账户所在地的温州法院协助扣划和解冻。
委托发出仅5个工作日后,好消息传来:款项成功扣划至封开法院案款账户,某石化公司的账户同步解冻。
“叮!”陈强的手机短信提示音响起,52万余元工程款已如数到账。
“账户解封了,资金盘活了,下周就能复工。”看着手机银行上恢复流动的账户余额,李明长舒一口气。
从达成调解协议,到委托协助、扣划款项、支付原告、解冻账户,本次调解全程仅用了12个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