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蓝钟镇古城村被绿水青山环绕。西江日报通讯员 李文幸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马宁水畔,崭新的机耕路如银色丝带蜿蜒伸展,碎片化的田块连成片。岗坪镇沙腾村村民梁大姐不再远走他乡,在家门口的切粉厂忙碌着:“土地租给公司,自己还能打工,两份收入稳当!”——这正是怀集县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以马宁水为轴心推进农田连片整治和山水林田房风貌提升的生动实践。
碎片聚宝盆 沃野展新颜
怀集县以“国有企业+土地流转+N”的创新模式,在马宁水两岸岗坪、马宁两镇整合流转土地超万亩,总投资约4.5亿元,打造集稻蔬种植、科普研学、采摘观光等农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岭南蔬菜之乡”产业示范带。
沉睡的土地得以被唤醒,化为5个千亩种植示范基地的坚实基座,育苗中心、智慧农机中心、设施大棚即将拔地而起;排灌渠与水肥一体化设施如血脉般延伸;畜禽粪污与秸秆变废为宝,融入生态循环农业链条。
短时间内,7077.58亩土地焕发新生,2个千亩基地已见成效,岗坪、马宁总计17.5公里沿河机耕路贯通在即,现代农业的筋骨已然成形。
低效地“生金”
“微工厂”带动就业
建设用地整理同样大刀阔斧。马宁水沿岸释放低效用地潜力巨大,累计盘活133家“微工厂”,年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近万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马宁镇苏沙村3300平方米闲置地“长”出怀集英铧电源有限公司,150个岗位点亮村民生活;岗坪镇地灵村5000平方米土地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岗坪切粉”正在标准厂房中延续百年清香,2024年销售1.1万吨,产值达1.5亿元。土地资源的盘活,让“一村一品”从愿景走向现实。
绿色为底 提升风貌
怀集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三岳自然保护区科普基地焕新,红椎王古树公园静立;马宁水两岸林分优化16010亩,新植树木超5.69万株;蓝钟镇荣膺森林覆盖率85.29%的“绿宝石”,“岳山南粤红绿径”荣获省级殊荣。
风貌提升聚焦“典型”引领。沿线3个典型镇、28个典型村脱颖而出——圩镇旧貌换新颜,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山水林田房和谐共生的绿美长卷在怀集大地徐徐铺展。
田园综合体呼之欲出
怀集依托马宁水整治平台,串联粤桂睦邻廊道与“岳山造林”研学路线,一个万亩级田园综合体的蓝图已然绘就:土地与产业深融,加速下游梁村区域开发,以设施农业为矛,冲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5个千亩标准化基地与2000亩智慧农业示范区;完善24小时加工流通体系,让岗坪切粉香飘更远。
绿美与风貌共进,在关键节点打造滨水休闲带、口袋公园;岗坪锚定“切粉专业镇”,马宁锻造“农业专业镇”,蓝钟培育“森林康养温泉小镇”;央企力量深度参与,黎屋、金群等示范村农房风貌改造提速。
基建与机制护航,推进灌渠硬底化、生态修复工程;创新投融资,设立“岭南蔬菜产业基金”,力争撬动社会资本5亿元;深化土地改革,保障产业用地,2025年目标盘活低效用地百亩。
当马宁水的碧波倒映着连片蔬田与白墙黛瓦的新农居,怀集三镇的蜕变故事已超越单纯的环境整治。这里每一寸重组的土地、每一家忙碌的“微工厂”、每一片增绿的林荫,都在为“百千万工程”写下具象注脚——以土地重整激活产业,以风貌焕新凝聚人心,让田园牧歌在现代肌理中焕发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