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排洪、补水功能

北岭排洪渠打造城区“生态双枢纽”

2025年07月08日 西江日报

北岭排洪渠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正在监控闸门情况。     受访单位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胡源愿

  通讯员 黄海涛

  处在端州区中心腹地的星湖,宛如这座城市的眼睛,其水质的好坏,决定着这双“眼睛”是否澄亮。每年雨季,北岭排洪渠在完成泄洪的同时,将源源不断的活水输送给星湖,让其完成整体补水。那么北岭排洪渠如何实现排洪与补水兼顾?记者日前进行走访。

  汛期减轻城区防洪压力

  7月2日下午,端州城区突降大雨,在北岭排洪渠工程管理处,助理工程师陈志伟紧盯着大屏幕上十余处闸门,同时通过对讲机汇报:“各处闸门水位正常,无需开闸放水。”进入汛期以来,北岭排洪渠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保持24小时值班,以便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据悉,北岭排洪渠于上世纪70年代由群众运动兴建,通过汇集北岭山坑水,用于当时沿线梯田灌溉。它全长19.167公里,集雨面积达23.12平方公里。如今,北岭排洪渠主要作用为拦截北岭山洪水直接排出西江,减轻城区内涝和星湖蓄洪区防洪压力。

  为保障排洪渠安全,陈志伟与同事要对排洪渠进行巡视检查,查看渠道、渠道基、溢流坝等建筑物与设备安全。

  前段时间,受“龙舟水”及台风“蝴蝶”影响,北岭山麓处处大雨如注,山上雨水顺流而下汇入到北岭排洪渠,导致水位逐渐上涨。按下排洪渠盘古坑的电动水闸开关,通过监控视频可见,伴随着水闸缓缓升起,渠内清澈的水倾泻而出,沿着溢洪通道源源不断注入下游的波海湖。

  “如果降雨量太大,而星湖的水位较高的话,我们会把所有闸门关闭,让水流入西江。”陈志伟说。

  收集雨水为星湖“补活”

  目前,在完成对星湖截污、在源头上堵住污染源的前提下,优化星湖水质最切实有效的办法便是“补活”,即引清洁的活水补充到星湖,提高星湖内的流动与水循环,提升其自净能力。而利用北岭排洪渠收集雨水,引入星湖实现换水净化,便是最简单、经济实惠及现行的方法。

  七星岩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世伟表示,通过北岭排洪渠将北岭山2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净水,以及欧田水库电站发电尾水引入星湖,是目前星湖最主要的补水方式。

  每当汛期来临前,星湖在满足城市防洪、排涝、调蓄等的前提下,湖水可先通过芹田水闸、牌坊水闸、东岗水闸等排洪出口,导入跃龙、羚山两个电排站排出西江,再在雨后通过盘古坑、石排坑等,将北岭排洪渠蓄纳的洁净活水引入波海湖及仙女湖,经反复的“一排一补”,从而完成新旧水体的换水。

  据了解,星湖总库容2100万立方米,常规库容约1100万立方米,而在近十几年,排洪渠平均每年补水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补水量基本能把星湖水置换一次,对改善星湖水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持续升级让排洪渠焕发活力

  北岭排洪渠建设年代久远,近年来面对大暴雨越发力不从心。早在2010年左右,端州区曾对其进行改造加固,通过清淤疏浚和护岸、护坡处理等措施,解决了渠道多年来的安全隐患,提升了城区的防洪排涝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区的排涝压力。

  近两年来,端州区又启动实施《端州区工业园周边水利配套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对北岭排洪渠17条泄洪通道进行系统升级整治。通过完善或加装泄洪通道、电动闸门、监控设备等配套设施,在硬件上保证了出现超标准暴雨时,雨水可以经溢流坝下泄入星湖及城区排涝通道。

  去年4月,北岭排洪渠信息化监控平台进一步升级,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闸门情况,且监控点位数量由4个增加到21个。“依托信息化平台,我们可以线上控制闸门,相较于以往要到现场操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陈志伟说。

  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确保整个过程无缝对接,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闭环,让源源不断的雨水、山水补充星湖。

西江日报A06A06北岭排洪渠打造城区“生态双枢纽” 2025-07-08 2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