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万亩竹海成“绿色银行”

——广宁县特色产业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2025年07月09日 西江日报

广宁县观竹楼及竹海。     西江日报记者 朱梦丹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广宁县螺岗镇的一座山头上,大型无人机正将麻竹笋杯苗精准投送至预定点位;大成(广宁)竹基硅碳负极项目的落地,推动竹产业与新能源产业链深度耦合;周末,古水河畔的竹林间总有骑行爱好者穿梭,带旺沿线镇村的餐饮住宿……这一幕幕竹产业一二三产蓬勃发展的场景,正是广宁县将108万亩竹林转化为“绿色银行”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广宁县锚定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赛道,通过三产融合,让“小竹子”撑起了富民强县的“大产业”。2024年,该县竹产业总产值达4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的22%,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从资源优势到产业根基

  “以前广宁的青皮竹笋带涩味,卖不上价。现在种的麻竹笋,可是螺蛳粉的‘灵魂’原料!”赤坑镇种植户冯大叔一边录制种植教学视频,一边感慨道。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广宁县对竹产业价值的深度挖掘。

  今年,广宁县竹乡绿美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与广西柳螺香集团达成合作意向,为广宁麻竹笋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竹乡绿美公司负责人伍尚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麻竹笋丰产期每亩可产竹笋3000斤、竹材6000斤,仅第一产业年收入预计就能达3000万元。伍尚杰表示,广宁县将在赤坑镇、坑口镇等6个镇推广种植10825亩麻竹笋,同时深度融合广西柳螺香集团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广宁丰富的竹资源禀赋,构建起完善的产业融合体系。

  近日,一场广宁笋美食品鉴会在广州天河举行,餐桌上的美味吊丝丹笋,正是成功引种到广宁的品种。目前,广宁县坑口镇示范基地的吊丝丹笋种植面积已从5亩扩展至100亩。示范基地首批引种的5亩吊丝丹笋,在天河驻广宁工作队、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协作单位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实现亩产3000斤,总产值超10万元。这为广宁进一步推广高产笋用竹种植、提升竹产业一产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差异化发展锻造核心竞争力

  “广宁漫山的竹子,在我们手里能变成宝贝!”广东阳光科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善明指着规划图介绍,总投资30亿元的穗宁智谷产业园即将破土动工。这个占地700亩的竹基复合材料科创零碳产业园,将建设5万吨竹纤维厂、12.5万吨竹塑抽粒厂以及产值6亿元的配套供应链,通过生物技术把广宁的竹子转化为可替代塑料的竹塑复合材料和生物材料。

  通过举办中国(广宁)竹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广宁精准锁定竹原纤维、竹基硅碳负极等差异化赛道,与安吉、桃江等产区形成错位竞争格局。在古水河加工集聚区,“广宁黑签”凭借机械化串串专利,单价高出同类产品20%,带动300多家传统竹企进行升级改造。

  当前,广宁县“全竹产业链”布局成效显著。2023年以来,全县引进的12个竹加工项目总投资达 38.6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50亿元、创税2.19亿元。江积、官步等三大产业园区加速成形,宁辉等高新企业纷纷入驻,推动二产产值达到27.7亿元,占竹产业总量的61.6%。

  竹海生金景  文旅富民生

  “周末带娃来学竹编、品竹宴,晚上住竹主题民宿,这种体验太特别了!”来自佛山的游客林女士对竹海大观景区竖起大拇指。广宁将“中国竹子之乡”“中餐厨师之乡”“武术之乡”三张名片深度融合,近三年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0亿元。

  翡翠湾白天鹅温泉度假区获评“广东省金品级乡村酒店”,麦客汇客民宿即将竣工,6家高端竹文化酒店正在规划建设……如今,“竹林+康养”“竹林+研学”等新业态在广宁县蓬勃兴起,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到2027年,竹产业将冲刺百亿元产值。”广宁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实施三年行动方案,从三产协同发力:一产将建成岭南最大的竹种质资源库,扩种高产笋用竹6万亩,发展6万亩林下南药种植;二产聚焦园区集群,推动工业能级跃升;三产将深化文旅融合,构建品牌价值生态。

西江日报A03A03108万亩竹海成“绿色银行” 2025-07-09 2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