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会新供销天润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有限公司120吨烘干线。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摄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当前,正值夏粮收获关键时节,各地抢抓农时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然而,受天气多变、晾晒场地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粮食产后损失问题依然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肇庆大力推进粮食烘干能力建设,通过推广智能化烘干设备、完善烘干服务体系,全力保障粮食减损提质,实现颗粒归仓。
智能烘干破解传统难题
7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四会市城中街道的四会新供销天润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有限公司的烘干车间,看到4台大型烘干设备连成一组,登记表盘上各种指示灯不停闪烁。
“这组设备一次可烘干120吨的湿谷,全部采用电脑智能化控温控湿,不需要人工干预。”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稻谷经20个小时的烘干,再进行冷却,即可装运到仓库保存。
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高要区白诸镇稳裕村的长盛农机合作社,这里的一台27KW小型农用电烘干机也在工作中。“这台机器一次最多可烘干10吨稻谷,这种类型的小型烘干机更具灵活性,适合小农户、合作社等使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表示。
政策扶持加速机械覆盖
为补齐粮食产后处理短板,近年来肇庆实施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对购置烘干设备的主体给予30%—50%的购机补贴,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烘干中心37个。截至2024年底,全市粮食烘干机保有量148台,较三年前增长近一倍,日烘干能力达2865吨,覆盖主要产粮区。
为做好“双抢”期间农机化生产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向全市中小种粮户和农户公布早稻收割、机械化烘干保障热线电话,优先服务小农户,需要提供服务的农户可就近联系各地农业农村系统下属的农机所(站)、农机推广中心,拥有烘干设备的合作社、农业公司,安排提供机收、烘干服务。
“我这台机器是2023年采购,价格20万元,财政补贴约10万元。”高要区大湾镇皓德农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谭先生告诉记者,补贴资金减轻合作社的经济压力,他用补贴的钱又添置一台收割机,在自用的同时还向周边小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绿色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在提升烘干能力的同时,节能环保也成为新趋势。四会新供销天润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有限公司购置的4台大型烘干机,属于新一代热泵烘干机,该机采用清洁能源,能耗降低40%,只需要一个人就能操作。
“这些设备可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稻谷水分,自动调节温湿度,8小时内即可将含水量在25%—30%的稻谷降至安全储存标准(14%以下)。”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表示,智能化、绿色化烘干是未来方向,既减少碳排放,又降低生产成本,综合效益显著。
“这台烘干机平时除自用外,我还向周边农户提供烘服务。”长盛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张先生表示,农户使用烘干机按照0.12元/斤的收费标准。高要区大湾镇皓德农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谭先生也表示,自今年6月底大湾镇启动夏粮收获至今,他购置的烘干机已烘干1000吨稻谷。此外他还帮助6户农户约300亩水稻田提供收割、烘干、收购的一条龙服务。
筑牢粮食安全“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传统自然晾晒受限于场地和天气,损失率达5%—10%,而智能化烘干技术可将损失控制在1%以内,同时避免人工翻晒导致的碎米率上升问题,显著提升粮食品质和市场溢价能力。
“粮食丰收后,减损就是增产,随着智能烘干技术的普及,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正迈向高效、精准、绿色化的新阶段,为丰产丰收保驾护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早稻栽插125.37万亩,截至目前,早造收割29.3万亩,投入烘干机89台,烘干稻谷6.5万吨,夏粮总产量预估相比往年有所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