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一山》李博涵 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3月
翻开李博涵的《一天一山》,读者便被带入一场纵横华夏的视觉与心灵之旅。从泰山的雄伟到华山的险峻,从峨眉的秀美到黄山的奇绝,这部作品表面上是关于中国名山的游记合集,实则是一部关于自然、文化与精神寻访的深刻文本。当大多数游记作品停留在对风景的客观描述或主观感受的抒发时,《一天一山》却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将山的物质形态转化为精神符号,使每一座山峰都成为一面映照人类文明与个体生命的镜子。
该书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其超越了传统游记的书写范式。李博涵笔下的山岳从来不只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与精神内涵。在描写泰山时,作者不满足于描述其“雄伟峻拔”的外貌,而是深入挖掘其作为“五岳之首”所承载的帝王封禅、文人题咏的历史记忆。华山被描绘为“奇险峻秀”的自然奇观,同时也是一个考验人类勇气与毅力的精神场域。这种双重书写策略使该书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记录,又是对文化记忆的激活,实现了“物质之山”与“文化之山”的有机统一。
李博涵的语言艺术在《一天一山》中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描写黄山“奇松怪石”时,运用了极具画面感的短句结构,使文字本身具有了类似国画“皴法”的质感;刻画庐山“云雾缭绕”的景象时,又采用绵长柔和的句子节奏,语言与所描述的对象形成了巧妙的同构关系。这种语言与表现对象的深度契合,使该书的文学性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游记作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不同山岳时灵活调整语言风格——描绘华山时语言陡峭险峻,叙述峨眉山时文字清丽流畅,展现普陀山时笔调宁静超脱,这种“因山而异”的文体意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一天一山》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与现代性反思。在记录老君山“神秘莫测”的特质时,作者不仅关注其自然景观,更反思了道教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描述齐云山“钟灵毓秀”的同时,也忧虑于过度旅游开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这种生态关怀并非简单的环保呼吁,而是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生态理念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审美视角。李博涵似乎在提醒读者: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山岳不仅是旅游的目的地,更是人类重新思考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精神坐标。
从结构上看,《一天一山》采用了“一天一山”的严格形式,却在这种限制中创造了丰富的变奏。每一座山的篇章既是独立的审美单元,又是整体精神旅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种结构设计暗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散点透视”的美学原则,使读者在连续阅读中能够构建起一幅完整的“中华名山图卷”。同时,作者在描述每座山时都精心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有的侧重历史沿革,有的聚焦民间传说,有的则偏重个人体验,这种多元视角避免了叙述的单调重复,保持了文本的新鲜感与探索性。
《一天一山》中的“行走”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朝圣。当作者攀登每一座山峰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发现与文化寻根的双重旅程。在普陀山的“清幽雅致”中,作者体验到的不仅是自然之美,还有佛教文化的宁静致远;在华山之巅感受到的不仅是生理上的疲惫与成就,更是对人类极限与勇气的思考。这种将外在旅程内在化的写作策略,使该书具有了普遍的精神价值——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些山的描述中,找到自己心灵的投影与共鸣。
《一天一山》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中国山岳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更在于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重新与自然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在数字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体验被虚拟化、碎片化,李博涵坚持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眼观察细节,用心灵感受自然的脉动,这种“具身化”的写作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抵抗异化的努力。书中对每座山“独特韵味与故事”的追寻,实际上是对标准化、商业化旅游模式的无声批判,是对慢生活与深度体验的呼唤。
《一天一山》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不是简单的名山指南,而是一部关于如何观看、如何思考、如何存在的生命之书。李博涵通过他对中国山岳的深情书写,完成了一次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精神循环。在这个循环中,自然的山被赋予了文化意义,而文化的山又最终回归其自然本质。这种辩证的认知过程,或许正是该书留给读者最宝贵的遗产——在人与自然日渐疏离的时代,重新学会以一种敬畏、平等且富有创造力的方式,与那些沉默的山岳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