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近日,肇庆市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工作推进会暨孵化器力量招商交流会在肇庆高新区圆梦园孵化城举行。来自肇庆科技管理部门、各级孵化器、产业平台及相关协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学习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出台的孵化器政策精神,探讨如何提升服务效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推动全市孵化器高质量发展。
解读新政:
明确孵化器发展方向
会上,广东省孵化器协会相关负责人对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出台的孵化器政策进行详细解读。据悉,相关政策为孵化器的未来发展设定更高标准,其核心在于推动孵化器运营者从提供办公空间的“房东”转变为深度参与企业成长的“股东”,从提供基础服务升级为企业的“创新合伙人”。该负责人强调,新形势下,孵化器要告别粗放式发展,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孵化。
肇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的报告显示,全市在册孵化器数量从2021年的38家减少到2024年的24家,在孵企业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协会负责人分析认为,这是行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调整与蓄力,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孵化器的转型发展更显紧迫。
当天的会议最终凝聚了清晰的发展共识:孵化器必须向“创新合伙人”角色深度转型。与会人员认为,孵化器要提升孵化能级,强化政策引导与精准服务能力,突出产业导向,深度融入企业成长全过程;同时要创新招商模式,运用“以赛引商”、标准化服务等手段,激活创新创业源头活水;要深化资源整合,加强产学研协同,发挥金融支撑作用,搭建开放交流平台,吸引汇聚各方创新要素。
标杆实践:
探索服务升级之路
会上,多家本地优秀孵化器分享了实践经验和具体做法,为与会人员展现其从“房东”向“合伙人”转型的“路线图”。
“我们着力满足企业的‘硬需求’,同时为企业规划‘软服务’。”肇庆市华智科创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一家从事电子元器件自动化设备研发的初创企业向其提出场地承重、层高和面积等特殊需求,他们随即在孵化器一楼间隔出220平方米、层高6米的专用空间,供企业使用。同时,孵化器还为企业提供三年租金补贴,并量身定制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资金申请等的三年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初创企业“成长的烦恼”。
在承接端州区百度智能云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及AI应用赋能中心项目时, 下转04版▲▲紧接01版
华智科创则采取“重点服务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的策略。孵化器初期重点保障一到两家核心数据服务商的员工住宿、招聘和宣传需求,同时提前规划场地,满足后续集聚需求。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吸引15家相关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产业生态。
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负责人则分享了他们深耕产学研协同,服务区域发展的经验。科技园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累计孵化初创企业30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成功转化学校发明专利50余项。园区内超六成企业与学校在创业、研发或人才培养方面紧密合作,成为连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
凝聚合力: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推动在孵企业高质量发展,不能单靠孵化器的自身力量,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在此过程中,肇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扮演了关键角色。
记者了解到,该协会联合金融机构,在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华智科创企业孵化基地、圆梦园孵化城等三家国家级孵化器设立“科技金融特派工作站”,定期派员深入企业了解融资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努力缓解近700家在孵企业的融资难题。
同时,该协会积极组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对接活动,通过挖掘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高校科研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对接涵盖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近40家企业。活动促成高校与企业签订横向合同3项,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5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6个、联合实验室2个,并推动了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特派员入驻。
肇庆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科技部门将整合全市孵化器资源,建立协作机制、形成招商合力,不断做大在孵企业规模;同时引导全市孵化服务机构聚焦产业需求,提升服务能力和盈利水平,持续优化创业孵化生态,为肇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