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让地建公园 昔日洼地变荷塘

新屋村“变形记”

2025年07月15日 西江日报

广宁县江屯镇新屋村村民主动让地,在村中建成公园。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农房外立面翻新,破旧泥屋、废弃猪圈不见了。建了5个公共庭院,修了一个小荷塘,铺上草皮,种上绿化树,泥砖路变成了水泥路。短短一年时间,广宁县江屯镇新坑村新屋自然村变了样。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引导,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村民支持配合、主动让地,在乡村建设中发展共建、成果共享,共同绘就了这幅和美乡村图。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谭珊珊

  村民“微力量”撬动乡村“大变化”

  从江屯镇圩镇出发,驱车约8分钟便来到新屋村。来到村前,只见原先的积水洼地已改造成荷塘。碧绿荷叶,淡雅荷花,夏日阳光下形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与之相映衬的,是村中今年6月刚建成的公园。这里原本是破旧猪圈、牛舍和农用房,现在被拆除后修整,种上白玉兰、小叶榄仁,多株茶花和黄皮树错落分布。公园中央是青灰色的石墩桌椅。闲暇时,村民围坐于此闲话家常,孩童在草坪上嬉笑追逐,和乐融融。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近年来,广宁县江屯镇乘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的东风,积极发动群众进行和美乡村建设,让农房从闲置到利用,村民参与从被动到主动,用群众“微力量”撬动乡村“大变化”。

  2024年,在江屯镇政府、新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新屋村正式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清拆破旧房屋,清理堆积杂物,绿化、美化村中环境。

  “我活了80多年,从没想过村里还能有小公园、水泥路!”82岁的新屋村村民谭宜华,谈起乡村新变语气激动,“感谢党和政府!有了乡村建设好政策,我们村才能变得这么好。”在这次建设热潮中,谭宜华以身作则,带头让出20多平方米土地,主动拆除自家废弃的猪圈、牛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乡建设的支持。

  早在2015年,谭宜华便牵头,组织村民筹集资金,翻新升级村前门楼。到了2019年,他提议科学规划村内用地,动员村民建设工具房。如今,门楼“墩仁里”牌匾在阳光下格外清晰,门楼围墙依然洁白如新。以门楼为中心,20多间工具房整齐排列。这股众人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延续到这次的“百千万工程”人居环境整治中。

  党员率先垂范带动每户主动让地

  群众的积极支持和配合,背后少不了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奔走发动。新屋村村民小组组长谭万福便率先让出了自家20多平方米的闲置地。

  “没整治前,村里有不少破旧的泥砖屋,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有安全风险。”在谭万福看来,村子没有休闲地方,如果建成了小公园,村民们便有了休闲好去处,“作为村干部,我要带头做好这件事。”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挨家挨户敲门走访,从去年年初开始,谭万福几乎每天都拿着规划图纸和数据资料在村走访,耐心解答村民问题,消除整治疑虑。遇到担心土地让出后权益受损的村民,他便掏出笔记本,逐字逐句解释政策,详细解说公园建成后对土地价值的提升作用,做通村民思想工作。

  就这样,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纷纷响应,新屋村迎来了“新生”。“新屋村不大,住户约30户,常住人口100多人。在这次人居环境整治中,每户都主动出让了土地,平均每户出让土地约20平方米,加上村集体土地,村里至今共盘活了约1600平方米的闲置地。”新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谭其荣告诉记者,村内55栋楼房已全部完成房屋外立面提升,闲置土地或建成公共绿化景观,或规划建设工具房,不少村民的家门前都有了“小花园”。

  样板经验全镇推广

  据江屯镇党委副书记谭卓辉介绍,当地将新坑村作为“绿化精品村”进行打造。在新屋自然村的人居环境整治中,广州市天河区对口帮扶单位,以及市、县、镇等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如共捐树约1000棵进行绿化,捐种红花油茶、三华李等经济树种,助力发展林业经济,实施农房外立面提升工程等等。

  “新屋村的实践为江屯镇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了有益经验。该村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发动村民共建,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在乡村振兴中产生了1加1大于2的效应,让乡村生机勃勃。”谭卓辉对记者说,江屯镇将会总结提炼新屋村建设经验,将其作为样板在全镇推广。

  如今,村子变美,天气好的时候,新屋村村民都会在村中走走看看。村民黄肖芳说:“现在出门就是小花园,小孩放学后也有地方玩耍,生活质量好了不少。”谭宜华更是每天都要到公园坐坐,“绿化好,环境好,住得舒服、惬意!”

  根据村民建议,谭万福计划今年在村中门楼外的空地建一个小型篮球场,“村民很支持,大家都相信新屋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西江日报A06A06新屋村“变形记” 2025-07-15 2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