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馆。
▲“乐龄书友会”。
集邮图书、期刊、邮品展示区。
砚廊。
编者按
每一座城市都有独属的故事,而承载这些故事的,正是被时光打磨的地方文献。在近日于韶关举行的2025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年度典型案例中,肇庆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活化利用”项目成功入选。从宋元典籍到当代手稿,从纸质文献到数字资源,该馆以“保护+活化”的创新实践,让沉睡的典籍焕发新生,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守护城市文脉,既要做好“守藏吏”,更要当好“摆渡人”,肇庆市图书馆让地方文献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地方文献: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库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一座城的历史厚度,往往藏在泛黄的书页间。那些打着家乡烙印的典籍手稿、方志族谱,不仅是地域发展的见证,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它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叙事,却以最本真的方式回答着“我们从何而来”的追问。
作为特定地域的文化载体,地方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现代图书馆学家杜定友曾精准定义:“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地方文献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个部分”。这些文献如同文化DNA,记录着政治沿革、经济变迁、风俗民情,甚至一山一水的地理特征,构成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精神图谱。
全维度构建:从典籍孤本到数字长河
肇庆,这座两千多年的岭南古城,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肇庆市图书馆自2005年建馆起,便将地方文献收集作为核心工作,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馆方统筹、社会共建”的协同机制。如今,三楼地方文献区已成为一座“时空交错的文化长廊”——宋代端砚拓片与当代作家手稿隔柜相望,13186册纸质文献与831.09GB数字资源共同诉说着文明的传承。
肇庆市图书馆的收藏体系兼具深度与广度:既有典籍孤本,也涵盖集邮爱好者捐赠的近50套本土主题邮票;既有1万筒子叶古籍数字化工程,更有自主建设的《端砚专题文献库》《利玛窦专题文献库》《本地作者专题库》等在内的多种地方文献数据库。这种“纸电一体、古今同框”的格局,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沉浸式体验:让文献“开口说话”
走进二、三楼2000平方米的特色空间,“砚廊”与“玉廊”构成视觉盛宴:56件端砚精品在恒温恒湿展柜中散发着温润光泽,16件四会玉器在射灯下流转着巧手匠心。异形书架与透明展柜的现代设计,让《高要县志》等典籍与当代艺术作品形成奇妙对话。更值得一提的是,馆方与市方志办共建的“方志驿站”,通过环境渲染、实物展示、互动体验三位一体,打造出可触摸、可参与的方志阅读空间;集邮专区则募集了近千册藏家捐赠的图书报刊,集中展示着肇庆主题邮票的方寸之美。
为了让文献“走出深闺”,肇庆市图书馆还推出地方文献阅读推广系列品牌活动,目前已举办150余场,通过主题讲座、展览、亲子阅读等形式吸引2.5万人次参与,并衍生出“乐龄书友会”“书香端溪 与你有约”等细分品牌;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积极参与“9+2城市悦读之旅”,展示肇庆特色文化;在全民阅读周、南国书香节等节点设立专题展,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常态化推介资源。这种“区域联动+节点借势+常态运营”的策略,让地方文献突破物理边界,成为流动的文化IP。
服务反哺:从收藏到研究的闭环
基于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肇庆市图书馆通过线下咨询、线上传递等方式,为学者提供精准服务。自2014年设立地方文献专项参考咨询以来,已累计为学者提供文献服务超6500人次,助力完成《肇庆典籍》编撰等文史著作。这种“资源采集、整理研究、服务反哺”的闭环机制,恰是《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十四五”规划》中“强化再生性保护,提升服务效能”要求的落地实践。
从“藏之名山”到“传之其人”,肇庆市图书馆用行动证明:地方文献的活化,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文化的唤醒。当典籍里的文字化作可触摸的展品、可参与的活动、可研究的资料,那些藏在纸页里的家乡记忆,便真正成为了滋养当下的文化源泉。
文/见微 图/肇庆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