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肇庆市积极盘活乡村“沉睡”校舍资源,建立“一校一档”数据库,梳理出盘活利用价值较高的农村闲置校舍,积极部署推动盘活利用。我市通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乡村“微工厂”等,提高闲置用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目前全市已盘活利用闲置校园校舍318处。(7月17日《西江日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资源的盘活利用。肇庆将闲置校舍变成共富“密码”的创新做法,给出了明确答案:用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盘活“家底”、升值资产,是可以实现乡村焕新与产业升级双赢的。
我们常讲:思路一变天地宽。闲置校舍的盘活利用,不只是一次资源的重新分配,更是一次多方共赢的实践探索。肇庆通过建立“一校一档”数据库,把准每所闲置校舍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周边资源等,因地制宜制定盘活方案,让每一处闲置资源都能“各得其所”,最大化释放其社会与经济价值。盘活闲置校舍除了要有敢啃硬骨头的攻坚精神外,更要有勇于破难题的创新办法,打破固有思维、激发潜在能量,就一定能开启一扇扇致富之门,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市场导向下的精准定位,是破解闲置校舍盘活利用难题的核心密钥。无论是将校舍改建成“微工厂”“致富车间”,还是打造成精品民宿、变身为“网红打卡点”,都遵循了“需求侧倒逼供给侧”的改造升级逻辑。不同的闲置校舍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要结合周边环境、市场需求以及乡村功能定位等因素,积极“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将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因地制宜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项目,进一步盘出增量、盘出效益,更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盘活闲置校舍等存量低效资产,肇庆的工具箱里干货满满:推行“政府统筹+村集体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发挥好数据等新型要素的乘数效应,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围绕盘活精准配置、创新配置……归根结底,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要凝聚市场合力,在政府职能部门给予政策支持、金融赋能和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运作的优势,用改革办法冲破利益藩篱,积极引入创新理念和商业模式,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激发市场活力,植入多元业态,打造不同场景,增强复合功能,让“沉睡”资产变为“活跃”资产,推动乡村业态、功能和品质提升,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闲置校舍”到“共富引擎”,肇庆的创新做法告诉我们:立足资源禀赋与发展定位,当资源“活化”与产业需求、治理创新深度融合时,便能迸发出撬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