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1939年深秋,高要县肇庆镇塔脚街一间简陋的出租屋内,一名操着浓重四川口音的外乡人眉头紧锁。初来乍到的他语言不通,与群众之间仿佛隔着一道高墙。这位外乡人,正是临危受命的中共西江特委新任书记——刘田夫。
苦学粤语融市井
在刘田夫抵达肇庆之前,西江特委机关设于广宁石涧。到任后,刘田夫认为机关设于广宁,不便领导整个西江地区的工作。特委经过商议,决定将机关迁往水陆要冲、信息更灵通的高要县治——肇庆镇。塔脚、福肇社26号、麒麟街54号……这些寻常巷陌的民居,悄然化身为西江革命风暴的发源地。
然而,刘田夫的外省人身份,让他在特务横行的肇庆非常危险。语言是第一道难关。为融入市井、掩护工作,这名四川汉子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他拜同志为师,虚心求教。从生硬模仿到应对自如,当他终于能用流利的粤语与船工、小贩自然交谈时,特委机关的安全屏障也悄然筑牢。
危墙陋室藏真情
为了掩护刘田夫的身份,组织安排年轻党员周敏玲与他假扮夫妻,但这种策略在残酷的斗争中依然险象环生。
一天深夜,警察突袭出租屋,要求查户口,并发现二人分居两层楼。千钧一发之际,周敏玲镇定应对,称“丈夫”因患病需隔离,惊险过关。然而出租屋简陋的陈设仍然引人怀疑。次日,刘田夫果断撤离,随后警察第二次登门盘问周敏玲,因预案周密,周敏玲从容应答,最终化险为夷。
在随时可能牺牲的阴影下,朝夕相处的默契与生死相托的信任,让刘田夫与周敏玲这对革命伴侣的心紧紧相连。1940年3月,经组织批准,假夫妻终成真伉俪。肇庆的危墙陋室,见证了一段在革命岁月中淬炼的爱情。
笔锋如剑击逆流
彼时,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逆流,西江地区阴云密布,抗日团体被强令解散,进步书店遭查封,组织面临严重威胁。
面对此等形势,刘田夫坐镇肇庆,运筹帷幄。他以笔为枪,在特委机关刊物《大众》杂志上化名“铁夫”,发表檄文《与严重的时局搏斗》。文章直指时局最危险处在于“分裂倒退、投降妥协”,锋芒毕露地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卖国的阴谋,号召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和抗日将士进行顽强的斗争。文章如暗夜惊雷,在敌对分子的封锁中传递党的强音。
刘田夫还指导当地组织巧妙反击,安排人员秘密散发传单,揭露顽固派投降妥协的真相,同时指令潜伏于国民党内部的同志据理力争,并坚定支持高要书店继续传播进步火种。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让国民党暂二军艺术团宣传队(内含十余名党员)得以在高压下继续活跃演出,让进步的声音穿透阴霾。
淬炼党性育星火
为巩固组织,刘田夫强化党员培训,注重党性和革命气节教育。在白色恐怖之下,刘田夫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培训党员。
1940年4月26日,国民党罗定县党部强行封闭《三罗日报》,逮捕编委、共产党员谭朗昭等四人,并下令解散罗定“青抗会”,造成“罗定事件”,正在当地主持培训班的刘田夫也身陷险境。他临危不乱,在紧急撤离前作出转移暴露干部、稳定组织、全力营救的周密部署。被捕同志坚贞不屈,最终经组织营救,成功脱险,党的力量得以保存。
1940年6月,在沦陷区三水县芦苞镇,刘田夫甚至把培训班办到河上的小艇上。他集中李静英、邓茵、叶涤如等十多名党员,以当地人游河习俗为掩护,租一条不起眼的小艇。等到小艇行至僻静江面,橹声水韵间,刘田夫压低声音讲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党员的培训,党员的党性得到了淬炼,组织的力量得以壮大。
刘田夫还亲赴广宁、高明等地整顿党的组织,让党员队伍更加纯洁,战斗力得到增强。西江地区党组织在国民党顽固派的逆流中不仅未被摧毁,反而根基愈固。
1940年9月,刘田夫奉调离开肇庆,转战粤中,任中区特委书记。这位在肇庆隐蔽战线上奋战一年的领导者,将革命火种深植于西江大地。此后他戎马倥偬,直至率部为广东解放立下功勋。
回首肇庆岁月,刘田夫以超乎寻常的智慧与胆魄,与国民党顽固派巧妙周旋。从学习粤语到以船为校,从假扮夫妻到笔战逆流,每一个生死抉择的瞬间,都闪耀着共产党人于至暗时刻对信仰的忠诚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