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端州区青少年宫暑期托管班上,大学生杨劲(左)和廖晓彤正在辅导孩子做作业。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进入暑假以来,肇庆多地推出工作日托管、公益夏令营等活动。众多大学生志愿者踊跃加入“社区带娃”队伍,用青春活力陪伴孩子们成长,让孩子们度过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充实的假期,绘就了一幅校地融合、共育新苗的生动画卷。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梁卡迪 叶梓良
师范生当起“暑期家长”
8月4日上午,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大二学生杨劲准时来到端州区青少年宫,开始了一天的义务“带娃”。这已经是他连续第4个星期来到这里,协助老师们开展托管和教学工作。
今年暑假前,杨劲了解到端州区青少年宫招募志愿者。想着自己是师范专业,希望能积累和学生相处的教学经验,于是他立即报名。杨劲所在的班有50名学生,年龄集中在6岁至11岁。“我的工作主要是协助维持课堂和课间纪律,纠正学生不良行为,辅导学生作业等等。”经过10多天的实践,杨劲逐渐摸索出和学生相处的小技巧。如学生喜欢做手工,他就随身带着纸张,一下课就教他们折纸;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让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杨劲的拍档廖晓彤是华南师范大学研一学生,7月底来到端州区青少年宫参与志愿服务。“学生们吃午饭、午睡,我们都要协助看管,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在她看来,虽然有时会觉得累,“但和孩子们在一起,参与他们的成长,我觉得很开心。”
提到收获,两人表示超出了自己预期。杨劲说:“要尊重、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小朋友。”廖晓彤则觉得,和小孩相处没想象中容易,“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
端州区青少年宫介绍,暑假期间,该少年宫招募大学生参与教学和托管服务的估计约有100人次。
教学融入当地元素
今年暑假,共青团德庆县委员会主动谋划对接,组织多所高校的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来到当地开展2025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暑期青少年公益夏令营。多支大学生突击队深入德城街道各村(社区),为留守儿童、新兴领域从业者子女、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内容丰富的趣味课程及作业辅导服务,陪伴孩子们度过有趣又有意义的假期。
佛山大学薪火之队队员是香山村第一期公益夏令营的授课老师。夏令营开始前,队长和骨干提前踩点,了解德庆历史文化,将德庆非遗、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我们结合德庆历史文化元素创作歌曲《薪传者说》,在音乐课上教孩子们唱;在朗诵课上,我们教孩子们朗诵当地红色经典诗词;在文化主题课上,我们向孩子们分享德庆贡柑、德庆竹篙粉、德庆龙母庙、德庆文庙等德庆名片。”队员麦欣婷告诉记者,大家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们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数韵扶光Luminary突击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培养数学思维为核心目标,开展一系列数字猜谜、图形对称剪纸等益智小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打破“数学难”的观念,提升对数学的兴趣。该队队员李俐瑶说:“课程结束后,收到孩子们画得红心,觉得此前的付出都很有意义”。
团德庆县委介绍,公益夏令营已举办两期共30日,有120名大学生志愿者和338名孩子参与。
热情付出获各方点赞
大学生志愿者的付出得到了各方好评。“老师们很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小学三年级学生胡雯歆是端州区青少年宫托管班学生,“午睡时帮我们铺床单,很温柔。”
“大学生志愿者帮了很大忙。”端州区青少年宫老师袁柏欣告诉记者,“他们会及时帮忙化解学生间的小矛盾,辅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工作很细心。”
市民柯小莹的两个孩子参与了德庆县德城街道城南社区的暑期公益夏令营。“大学生年轻,喜欢和小孩相处,上课内容生动。孩子们很喜欢,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她说,在夏令营最后一天,孩子们抱着老师不放手,自己看了都感动。家长江金勇则认为,大学生思维活跃,活力充足,能很好地带动孩子们开拓视野,接触到更多新鲜事物。
端州区青少年宫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志愿者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丰富了少年宫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形式,并协助开展科普讲座、艺术展览等特色活动,提升了少年宫的业务水平和影响力。
团德庆县委表示,大学生根据本地情况,设计开展了系列有趣且有意义的课程,既解决了家长暑期托管难题,也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