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涵盖面广且千头万绪,其中既有关乎国计民生的兴国大事,也有涉及柴米油盐的民生琐事。在基层工作中,工作过度留痕、频繁考核等形式主义屡禁不止,警示我们为基层减负须久久为功。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完善权责清单、创新考核机制、培育实干作风,切实把为基层减负从“纸上”落实到“地上”,真正使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推动发展和服务群众上来。
为基层减负,首先要减掉形式主义的虚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重实效,往往导致基层干部在应付工作考核上“打转”、在程序性工作上“雕花”,严重影响工作实效与民生福祉。长效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关键在于明确权责边界,杜绝上级部门随意将责任“甩锅”给基层。要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建立基层事务准入制度,严格规范上级部门向基层转嫁责任的行为,进一步明确基层组织的法定职责、协助办理事项,规范基层办事流程。同时,持续精简文件和会议、严控考核频次、统筹督查检查,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材料表格中“走出来”,多走进企业厂房、乡村社区等发展一线,不断创造出令群众满意的新业绩。
基层减负,关键要增强实干担当的效能。减负不是减责,其本质是优化治理体系和提升服务效能,“松绑”的最终目的是让基层干部在处理基层事务上更好发力。如此看来,减负并非责任减轻,而是责任更重了。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从思想根源上树牢“为人民服务”宗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小事速办、烦事统办、难事督办,让基层工作回归本质。要活用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探索整合各类政务数据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多元共享和业务协同,并加大资源向基层倾斜下沉力度,确保基层有职权、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
基层减负,目标是提升基层治理的活力。基层负担过重,容易让基层干部越干越苦、越干越怕,进而陷入“苦循环”。要关心爱护干部,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对在“百千万工程”、项目建设、乡村治理等一线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实干型干部,按程序大胆使用,最大限度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让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成长更有奔头、工作更有劲头。要健全容错纠错制度,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明确免责情形和程序,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更好调动基层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怀集县诗洞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