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江日报》报道,在端州区黄岗街道下黄冈一社区,一座正在改造的碑亭牵动着当地居民的心弦。这座承载着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刻的纪念设施,即将以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这一改造工程看似只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常规项目,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标志着当代中国城市建设正从单纯追求物质繁荣,转向对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的自觉守护与创新传承。
张之洞碑亭改造工程的核心价值,首先在于它为城市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其“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的碑刻不仅是一段政令文书,更是端砚产业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开采、制作技艺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碑亭改造项目通过保护这一历史文物,并增设22方由端砚艺术大师捐赠的端砚碑刻作品,实际上是在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这种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恰恰弥补了现代化进程中容易失落的历史连续性。
更为难得的是,这一项目超越了简单的文物保护层面,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文化阐释空间。规划中的碑林馆、村史馆、张之洞事迹陈列馆、传统酒堂等不同功能区域,通过实物陈列、图文展陈、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文化叙事网络。这种设计理念表明,当代城市文化建设已经认识到,历史记忆的传承不能仅靠冰冷的文物展示,而需要通过多元化的体验方式,让历史变得可感知、可互动。特别是将“白石村作为‘端砚第一村’”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特色纳入展示范畴,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同等重视的先进理念。当市民可以在这里“看得见历史、摸得着文化、记得住乡愁”,历史记忆便真正融入了当代城市生活。
在“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张之洞碑亭改造项目还具有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城乡发展正面临同质化危机,千城一面的现象令人忧心。而这一项目立足端砚文化这一独特的地方资源,致力于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实际上是在探索一条以文化差异性为基础构建城市特色的发展路径。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城市的文化资本,不仅能够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与自信,更能为城市在全球化竞争中提供独特的文化辨识度。当城市拥有越来越多像张之洞碑亭这样“记得住乡愁”的空间时,城市的灵魂便有了依托,市民的精神家园便有了根基。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端州区的这一文化实践呼应了当代中国对文化自信的追求。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传统深刻理解与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挖掘张之洞推动端砚产业发展的历史贡献,展示“端砚第一村”的文化特色,项目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生动的本土文化教育,为市民提供了“了解家乡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这种基于地方历史文化的自信建设,正是构筑更大范围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张之洞碑亭改造工程的推进,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历史记忆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城市的宝贵资源;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当城市能够珍视自己的历史文脉,并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创新的源泉,城市才能真正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美好家园。期待这一“看得见历史、摸得着文化、记得住乡愁”的城市文化新地标,能够为更多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让历史记忆在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