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星岩的鸡蛋花。 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玉屏迭翠。 图源:星湖美美
编者按
盛夏的岭南,有一缕花香与茶香交织成的独特清凉记忆。这项以“三蒸三晒”古法淬炼的技艺,将岩壁上看似普通的花朵,酿成了承载自然智慧与人文温度的非遗茶饮。2025年1月,肇庆七星岩鸡蛋花茶制作技艺经肇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岩壁花影
整个夏天,肇庆的长街短巷,深庭小院,墙角屋边,处处可见鸡蛋花树的身影,它们如老友般栖于烟火深处。在七星岩南门的揽胜牌坊左侧石壁上,就有一棵两百多年的鸡蛋花树斜倚石壁顽强生长,表面的树干凹凸不平,苍老古劲,生势良好。这古称“贝多罗”的花木,原是《星岩今志》中“来自西洋,弥望皆是”的外来客。
据乾隆四十年(1775)石室洞璇玑台右壁石刻——陈绳祖诗记载“一尊休负余阳好,贝叶林中观圣身,洞口贝多树,甚伙时葵尊其下”,可见早在245年前,石室洞口就有鸡蛋花林,可惜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幸好玉屏、石室、阆风诸岩山上仍有鸡蛋花古树留存至今,它们大多生长在磴道和古建筑旁,少部分长于岩麓之间。鸡蛋花树常被霸王鞭缠绕,盘根缠石,扎根于石灰岩上,虽生长条件恶劣,仍生势良好,枝繁叶茂。玉屏岩的鸡蛋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清道光辛丑年(1841),黄培芳有诗曰:“贝多花欲爱,聊枕石头眠”,由此可知早在182年前,玉屏岩的鸡蛋花便引得诗人都赞叹不已了。
1983年,中国梅花专家、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已故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在登上玉屏岩时,也曾惊叹道:“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壮观的鸡蛋花古树林,真称得上中国之最。”原肇庆地委书记许士杰在一九八一年于玉屏岩题刻的“玉屏迭翠”,指的就是玉屏古磴道两侧的鸡蛋花林。
清润一盏夏
“青葱大叶似枇杷,臃肿枝头着白花”,清代郁永河笔下的鸡蛋花,在肇庆七星岩畔长成了独特的风景。这看似普通的花木,实则是自然与人文共酿的礼物——其花可入茶,其技列非遗,早已融入岭南人的烟火日常。
夏至时分,七星岩的鸡蛋花树最是动人。光秃的枝干虬曲如篆,托起朵朵白花,金黄的花心裹着晨露,在风里摇曳生香。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让此处鸡蛋花较之别处更添几分清润,也因此成为制作鸡蛋花茶的上选。当地人采花制茶的习俗由来已久,如今七星岩鸡蛋花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肇庆市非遗名录。
制茶讲究“天时、地利、匠心”:春末至初秋是采花季,每日的清晨7点至9点,匠人携特制佛肚竹叉登岩,只采完全绽放却未凋谢的花朵,经清水轻拂后铺于竹匾自然阴干,再以“三蒸三晒”古法(武火蒸透去寒,文火焙干锁香,反复三次)方得茶料。最后密封贮于陶罐,避光防潮,待岁月沉淀出更醇厚的风味。
《岭南采药录》称其“治湿热下痢,润肺解毒”,而肇庆人更爱它入口的微苦和回甘。作为广东凉茶“五花茶”的灵魂,鸡蛋花茶既常现身于街巷凉茶铺,也藏于百姓茶罐。夏日炎炎,一盏清茶入喉,既解暑热又养肺腑,恰似岭南人“热中守静”的生活哲学。
如今,七星岩鸡蛋花茶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彭丽新在保留古法的基础上,尝试将鸡蛋花与柠檬、薄荷结合,推出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式茶饮。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传统的坚守始终未变。当游客循着花香登上玉屏岩,在古树与岩壁间品一盏花茶,便读懂了肇庆:这里的花香藏在岩缝里,茶味浸在时光中,而文化,就盛在那一盏清润的夏日里。
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