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种稻赚钱  一边减排变现

——专家为推动节水抗旱稻普及应用出谋划策
2025年08月09日 西江日报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8月8日,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在肇庆举行,相关专家教授齐聚一堂。会上,专家们围绕节水抗旱稻的低碳普惠减碳技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及碳减排量交易方法等主题展开讨论,为推动节水抗旱稻的普及应用出谋划策。

  节水抗旱稻优质易种宜推广

  节水抗旱稻,是在水稻科技取得进步的基础上,融合旱稻节水抗旱特性培育而成的新型栽培稻。2010年,这一理念由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首次提出。2016年4月,农业农村部正式颁布实施“节水抗旱稻术语”行业标准。

  “当下,节水抗旱稻已在我国新疆、安徽、云南、四川、江西、广东等地广泛种植或试种。不仅如此,它还远播海外,在肯尼亚、马达加斯加、乌干达、加纳、安哥拉、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以及印度等国开展筛选试验与种植示范。”罗利军介绍道。

  观摩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节水抗旱稻兼具高产、抗病虫害、耐高低温等优质水稻品种特性,还具备节水、抗旱、易种植等独特优势。水田种植时,其整个生育期无需淹水,产量和米质与常规水稻相当,却能节水50%以上;旱地(山坡)种植则可像种小麦一样旱直播,抗旱能力强,仅在分蘖、抽穗关键期补水即可。

  “肇庆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节水抗旱稻生长,撂荒地、边坡地、果园、林地,甚至盐碱地都能种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表示,肇庆虽年均降雨量大,但雨期分布不均,而节水抗旱稻对灌溉水需求不高。目前,肇庆试种的旱优73和旱优78两个品种均获成功,建议尽快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今年已四次来肇庆调研水稻产业。他实地考察了节水抗旱稻各生长阶段,深入分析其特性并实割测产,认为肇庆在节水抗旱稻的筛选试验与种植示范方面成效显著。他建议将节水抗旱稻推广与智慧农业相结合,借助无人驾驶播种、插秧、管护、施肥、收割等技术,实现节水抗旱稻的快速普及。

  创新模式促农业减排

  会上,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蔡文倩作了题为“节水抗旱稻低碳普惠减碳技术”的报告。她指出,水稻种植时,根系分泌的有机物会为产甲烷菌提供大量碳源,使其在厌氧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产生甲烷。

  “经测算,水稻种植产生的甲烷占农业活动甲烷总排放量的近40%。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属于基础性、生存型排放,虽不宜设定约束性量化减排目标,但可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蔡文倩表示。

  她还提到,旱管种植的节水抗旱稻通过减少灌溉水量、不保留淹水层,降低了土壤水分饱和度,能有效改变微生物网络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土壤中产甲烷菌生成甲烷。“试验表明,水直播旱管种植的节水抗旱稻可减少甲烷排放70%以上,旱直播旱管种植的则可减少90%以上。”蔡文倩说。

  此外,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章家恩在会上作了“水稻绿色低碳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及创新发展”的报告,提出了水稻种植的“鸭子理论”。他认为,稻田放养鸭子会通过触碰植株、扰动土壤、搅动水体、排泄粪便等方式,影响甲烷和氮氧化物的产生与排放。章家恩还提出,在节水抗旱稻种植中可创新使用“一稻两鸭”的技术模式。

  以碳交易助农增收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下,农业领域的绿色转型显得尤为迫切。会上,专家们指出,节水抗旱稻及其配套的旱管种植技术,不仅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水稻生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中国方案”,更开创了一条从农田直通碳市场的创新之路,将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巧妙融合。

  据悉,基于品种与技术的双重创新,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携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低碳工程技术中心,深入研究了节水抗旱稻的碳减排成效及作用机理,制定了节水抗旱稻减排的技术规范,依据该规范构建了早管种植节水抗旱稻的减排方法学。今年6月4日,浙江成功完成了首笔194.44吨的碳交易,每吨售价72元;6月25日又实现了第二笔50吨的碳交易,价格攀升至每吨100元。

  “市级层面亦可搭建碳普惠平台。据测算,每季每亩节水抗旱稻通过碳普惠交易平台可额外增收40元。”蔡文倩介绍道。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绿色低碳高效、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接下来,需进一步扩大节水抗旱稻在广东乃至国内外地区的推广示范,深入研究适宜的种植技术,并培育适应不同区域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

西江日报A02A02一边种稻赚钱  一边减排变现 2025-08-09 2 2025年08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