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修补千百家亲情裂隙

——记“广东好人”陈德善的千次“家事拆弹”
2025年08月11日 西江日报

陈德善。受访单位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特约记者 莫学松

  在广宁,提起“德叔”陈德善,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退休法官手持的不是冰冷的法槌,而是修复家庭的“温情针线”。八年退休时光里,他让1689对夫妻化干戈为玉帛,婚姻纠纷调解成功率超七成,近千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获圆满。近日,他荣登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榜。

  从审判席到调解台的初心跃迁

  2017年,刚告别法官生涯的陈德善在社区走访时,目睹一幕“扎心”场景:一对夫妻当街撕扯,年幼的孩子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法律能判财产归属,却缝不好亲情裂痕。”这位拥有三十余年审判经验的老党员深受震撼,主动请缨担任广宁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

  调解室内常如战场:一对夫妻为争夺三个孩子的抚养权声嘶力竭,惊得孩子哭作一团;另一案件中,一方突然掀翻桌椅冲出门外,扬言要“同归于尽”……

  德叔没有半分退缩,独创“劝、批、谈、教”四字秘诀,将情理法化作方言俚语,把生硬法条熬成暖心汤剂:“打老婆的拳头,砸碎的是孩子的心!”“离了婚各走半边路,可孩子得走一条完整的成长路啊!”

  最见调解功力的是“离婚冷静期”的妙用。一对年轻夫妻执意离婚,德叔从激烈争吵中捕捉到未断的情丝,引导双方签订分居协议。三个月后,两人捧着撕碎的协议含泪归来:“德叔,是您让我们看清了,拆了这个家,疼的是孩子,悔的是自己!”

  为淋雨的孩子撑起法律之伞

  “家事纠纷里最无辜的是孩子。”德叔的工作室里处处藏着对幼小心灵的守护——矮书架上的绘本伸手可及,墙角堆满毛绒玩具,只为让孩子放下恐惧。每份调解书他都坚持细化条款:抚养费精确到每月转账日期,探视权写明接送地点,甚至约定父母必须共同出席孩子的家长会。

  当一对夫妻为三个孩子抚养权僵持不下时,德叔蹲下身擦去孩子脸上的泪珠,转身对父母发出“灵魂拷问”:“你们有没有听过骨肉分离时孩子心碎的声音?”他进一步依据民法典阐明产权归属,用成长心理学解释共同抚养优势,更摆出男方异地务工、女方无力独自租房的现实困境。情理法交融的条分缕析,成功守护三个孩子心手相牵。

  9岁男孩因父母离异沦为“黑户”而失学两年的案例尤其令人揪心。得知情况后,德叔冒着酷暑奔走,联系男孩祖母办理户口迁移,对接慈善机构解决衣食问题,协调教育部门特事特办。当孩子终于背起书包时,德叔在调解笔记上郑重写下:“结案不是终点,淋雨的孩子需要持续撑伞。”该案例入选广东省妇女儿童维权百佳,成为司法温情的标杆。

  从“一个人的战斗”到

  “德叔效应”

  2019年,肇庆首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德叔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这个仅由一名老法官与一名退休职工组成的“家事急诊室”,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墙上锦旗层层叠叠,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吵吵嚷嚷进门来,心平气和携手归”的暖心结局。更可贵的是,德叔点燃了“银发力量”的火种。

  退休法官老林最初婉拒广宁法院“法晖”退休法官调解室的返聘:“家事调解太磨人!”德叔带他参与一场监护权调解:女方因前夫拖欠抚养费,抱着高烧的孩子在调解室崩溃痛哭。德叔一面紧急联系医院,一面掏出工资垫付医药费。老林深受触动,次日便签下聘任书。如今,“法晖”退休法官调解室已有4名老将加入,累计化解纠纷5578件。

  德叔的“调解经”更化作广宁县的治理密码。他牵头推动工作室模式下沉至村居,培训出127名“乡土调解员”。南街街道护国村调解员阿英活用“德叔工作法”,用“分田不伤兄弟情”的古训,一周内化解两兄弟争地纠纷。广宁县委老干部局顺势建设“银发智库”,让老同志的经验化作基层善治活水。

  “只要还有一个家庭需要缝补,我就永不退休!”从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到“广东好人”,陈德善荣誉等身,却步履未停。他以法为线,以情为针,在八载光阴里绣出南粤大地一幅“家和万事兴”的温暖长卷——调解室里不熄的灯光,成为法治精神最动人的注脚。

西江日报A03A03一针一线修补千百家亲情裂隙 2025-08-11 2 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