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李考考 通讯员 罗敬盛
日前,记者走进肇庆市儿童福利院,在一楼大堂,十几名儿童正在老师和护工帮助下进行彩排,为即将举行的暑期运动会做准备。这一与外界无异的活动画面,靠的是一场场关于坚持与进步的“康复马拉松”。据悉,这里一共居住有75名儿童,年龄最小的才三个月,最大的已经十几岁。
2023年,肇庆市儿童福利院完成区域性集中养育工作,将全市各县(市、区)儿童福利院的特殊儿童统一安置在城区,以此形成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提升儿童康复服务水平。
为此,该院专门配备两名专职康复治疗师,她们不仅直接服务儿童,还加强对护理员的日常康复培训指导。原本有限的场地也焕发了新功能,运动训练室、语言训练室、感统教育室等专业功能室相继设立,添置梯背架、助行架、坐姿椅、脑瘫轮椅等康复辅具超过一百台(套)。硬件设施的到位和专业力量的增强,满足了孩子们的日常康复需求,推进了康复医疗与辅具配置的融合,为孩子们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打下了基础。
2023年,5岁的小青刚来到福利院时,因发育迟滞还不会走路。康复治疗师对他进行专业评估后,运用“康复+”方法,为他量身定制了“坐、站、行、跳、跑”等个性化康复方案。三个月后,小青能放手走,但走得快就容易摔倒。康复治疗师为他拿来了助行架,帮助他维持动态平衡。又过了三个月,小青成功脱离助行架,能独立行走50至100米,甚至在平地尝试小跑。如今,小青彻底摆脱了辅助器具,成为男童区最活跃的孩子之一。
这些改变,离不开康复治疗师的帮助。“看着刚刚进院时无法行走的儿童现在能独立行走,我感到很骄傲。”今年26岁的卢燕飞是福利院的康复治疗师,他表示,希望将尽最大努力,让患病儿童的病情明显好转。
14岁的小金患有唐氏综合征,在卢燕飞的照顾下,她学会了行走。小金初到福利院时只能爬行,偶尔能站立一下。经过评估,小金被调整至不能自理生活区,康复之路漫长而艰辛。
在个性化方案的指导下,卢燕飞和同事每天使用梯背架进行辅助,让小金双手扶着梯子,康复师从背后扶着她的髋关节,帮助其站稳。站立时间从最初的两秒,一点一点延长到两分钟、五分钟……一个月后,训练进入新阶段,卢燕飞用沙包、积木等诱导小金尝试自主扶着架子站立。接下来是学习扶走,护理员耐心协助,拉着她走一走,还设计互动游戏启发她、经常搀扶帮助她。
渐渐地,曾经不愿意走路的小金,慢慢开始站起来,摇摇晃晃地向前迈步——尽管步态与常人相比显得笨拙,但对她而言已是重要的一步。两周后,小金能自主走出五米远,借助助行架,她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100米。如今,小金不再需要助行架的帮助,可以在半自理区自由活动。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康复师的引导下,小金还能自主上下楼梯,生活的自主性和空间大大拓展。
康复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孩子们日渐灵活的身体和日渐开朗的笑容上,也得到了更专业的印证。近日,市儿童福利院根据在院22名儿童的残疾情况,与市残联对接开展残疾证重评工作。评估结果令人欣慰:8名儿童的残疾等级有所下降,小青由原来的智力二级残疾降为智力三级,小金则由原来的肢体二级残疾降为智力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