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罗源“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员在罗源镇铁坑村拍摄主题宣传片。 受访单位供图
在刚过去的7月,一支由广州华商学院学生组成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带着青春的创意与热情走进四会市罗源镇。在12天时间里,这支名叫印象罗源“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以新媒体为笔,以文创为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力量,让千年古树焕发新生,让乡村走进大众视野,在这片岭南土地书写校地共建的生动故事。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邓青霞
活化古树IP做好“文创+”文章
七月的罗源镇热气蒸腾,比天气更火热的是印象罗源“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员们的实践热情。队员们以当地全国最美古树群——石寨村人面子古树为原型,推出原创IP形象“团源源”。该形象为萌趣Q版的阳光少女,大地色系的衣衫融入生态年轮。人面子古树化身潮流符号,承载着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
立足“团源源”,突击队做起以“文创+”激发当地文旅产业活力的文章。开发以“团源源”为元素的钥匙扣、冰箱贴、挂钩、束口袋、表情包等系列产品,助力罗源镇打造高辨识度区域品牌;参与青年集市、音乐晚会,携原创IP“团源源”以主题文创矩阵集中亮相,通过设摊摆档和云直播,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把实践成果转化为消费场景。
如在7月17日,由印象罗源“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承办的罗源镇“奋进‘百千万’,青年勇担当”庆祝建党104周年音乐晚会在罗源镇文体广场举行。现场设有“团源筑梦·硕果巡礼”成果展。突击队成员通过罗源镇IP形象“团源源”与观众欢乐互动,漆扇制作与火漆印章体验,“人面果”形象表情设计,拼图等环节,带领600多名村民进一步认识罗源文化,增强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其参与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热情,助力文旅融合。
直播互动展示乡镇新风貌
运用新媒体全方位展示罗源、宣传罗源,是印象罗源“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赋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大途径。突击队致力于以原创IP形象“团源源”为主视角,通过“沉浸式云旅游+实时互动”的方式,将罗源的绿水青山、文脉乡愁与发展热浪搬上云端。
“我们深入罗源镇各乡村,用镜头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用文字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突击队队员李佳怡告诉记者,突击队锚定“文旅+新媒体”融合路径,通过IP文创设计、影像制作、直播推介等立体实践,努力“让古树被看见、让乡村被记住、让青年被点燃”。
从石寨古树公园的百年虬枝到圩镇客厅的振兴图景,从“离城半日”的实地慢游到广贺高速四会服务区的城市窗口,从“送戏下乡”的乡土舞台到文艺晚会的灯火,再到中医药夜市的热闹,网友们在线上就能看到罗源镇“百千万工程”实施成果。主题系列直播总时长近10小时,点赞量突破10万,更多的人认识了“精彩罗源”。
校地共建彰显青年担当
在罗源期间,突击队队员化身“文化轻骑兵”,在铁坑村、石寨村、洞心下王村、红旗乌石岗村四村及镇文化广场五地同步搭台,把文物图片展、文化惠民演出“二合一”送进村里,开展“2025文化惠民(戏曲)”活动;拍摄主题宣传片,在多个网络平台播放展示石寨古树公园风貌;制作微团课,以罗源人面子古树为叙事原点,用镜头记录罗源“绿美广东”实践;记录罗源镇返乡青年、基层干部、志愿者与罗源的故事,写下乡村变迁。
突击队还对罗源镇全域资源进行梳理优化,绘制文旅导览图及宣传册,为罗源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制定提供“青年方案”;为人面果、人面酱产品设计包装,助力“小果子”化身“大名片”,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罗源品牌。
突击队队员黄卓勤说:“突击队创新‘生态+文旅’叙事,串联起罗源‘生态—产业—生活’范式,写下校地共建、青年担当的注脚。我们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到罗源镇建设,在绿美广东的壮阔年轮里镌刻下闪亮的青春刻度。”
罗源镇表示,今年7月,广州华商学院印象罗源“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罗源镇成功结对。目前,该突击队制作的宣传片、文创产品等成果被广泛应用和传播,逐渐成为罗源镇绿美建设的成果宣传新工具,为助力罗源镇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青年力量,彰显新时代青年的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