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蹈遇上非遗传统文化“跳”进大众心

2025年08月12日 西江日报

节目《状元·祠》。

节目《酒缸岁月》。

  以舞为媒,唤醒封开非遗的鲜活生命力。封开县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近日,由封开县文化馆指导、丽堡舞蹈主办的“非遗里的中国”2025年暑假主题专场汇演,在县文化中心一楼影剧院举办。这场汇演以"非遗+舞蹈"为特色的演出,生动呈现封开文化自信,彰显出封开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的执着,为暑期文化生活添彩。

  据了解,此次汇演由丽堡舞蹈负责人宾丽贞全程统筹,以非遗为创作灵感,通过舞蹈形式讲述了16个关于非遗的故事。从创意构思、节目编排到指导百余位参演小朋友的动作细节和走位,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机构全体舞蹈老师的智慧与汗水,也体现了封开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为了这个主题内容,我们在一年前就做出这个计划。”宾丽贞在后台接受采访时表示。她认为,非遗并非束之高阁、与生活脱节的展品,而是深深融入生活、刻入地方血脉的文化。“虽然我们大多难以成为传统技艺的匠人,但借助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能够为非遗赋予鲜活的表达语言,让其中蕴含的文化、信念与精神,通过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舞步传递下去、代代相传。”

  舞动非遗新活力

  汇演以“世界非遗看中国”“中国非遗看广东”“广东非遗看肇庆·封开”三个篇章,构建起一幅非遗传承脉络的“立体画卷”。

  第一、二篇章围绕二十四节气、簪花、竹编、皮影戏、剪纸、风筝、功夫茶、英歌舞、粤绣、粤曲等非遗项目的故事展开,展现了非遗的多元与厚重;第三篇章则聚焦于封开县内的四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生动再现了封开的文化根脉。

  情景表演《采茶娃娃》由县文化馆副馆长、音乐协会会长卢健飞创作并指导,以“封开白马茶制作技艺”为创作背景,由演唱形式引入舞蹈,讲述了采茶娃娃和小伙伴分享家乡白马茶园及采茶妈妈的童年趣事,立志将来成为优秀采茶工人、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故事;舞蹈《酒缸岁月》以“封开米酒酿造技艺”为创作背景,舞者凭借肢体语言展现蒸米、发酵、蒸馏等酿造工序,配合舞台上的酒缸道具,仿佛将百年酒坊搬上舞台;舞蹈《“鸡”不可失》以杏花鸡“三黄三短”的特征为灵感,孩子们套着鸡毛道具模仿小鸡的姿态啄米振翅,让“封开杏花鸡烹饪技艺”由此增添了几分萌趣;舞蹈《状元·祠》以民间文学《状元莫宣卿》为蓝本,通过恢弘的群舞场面,讲述唐代岭南首位状元莫宣卿的故事,传递出当地深厚的人文底蕴。

  本土文化焕光彩

  演出结束后,现场不少观众仍沉浸其中,意犹未尽。带着孩子来看演出的市民陈女士分享道:“原本担心孩子看不懂非遗相关的内容,但通过舞蹈这种形式,他不仅了解了什么是封开米酒酿造技艺,还主动问我‘莫宣卿是谁’。这种传播非遗的方式太有意义了!”

  近年来,封开县文化馆一直致力于非遗的活态传承工作,通过整合培训机构、学校等多方力量,推动非遗与舞蹈艺术相结合,催生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活力的火花。此前,在文化馆专业老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共同指导下,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五马巡城》就先后衍生出幼儿版、街舞版等创新形态,在省内多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亮相,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封开县文化馆负责人吕格珍表示,丽堡舞蹈此次的“非遗里的中国”主题汇演,是文化馆“非遗+舞蹈”模式的又一成功实践。青少年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通过舞蹈这种青少年喜爱的艺术形式,能让他们在排练和表演中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未来,期待有更多培训机构和学校加入非遗传承行列,让非遗舞蹈既能守住传统根脉,又能融入时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真正实现传承与创新的良性互动。

  文/西江日报通讯员 黄瑛居 林旖彤

  图/之尚影像

西江日报A08A08当舞蹈遇上非遗传统文化“跳”进大众心 2025-08-12 2 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