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目主持人跟随林业工作者深入鼎湖山巡护山林。

红外相机拍下的赤麂和白鹇。

红外相机拍下的大嘴乌鸦。

黑桫椤。

灵芝。
近日播出的央视特别节目《生态中国》第三集《“植”此青绿 不负青山》中,鼎湖山以其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折射出中华生态智慧。节目以林业工作者的日常巡护为线索,将自然保护区的历史、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当代环保理念交织,呈现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生态文明画卷,每一帧画面都流淌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与温度。
文/西江日报记者 胡美娟
万类竞自由:镜头里的生命共舞
节目中,主持人跟随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程师们深入密林,体验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当红外相机的夜视镜头捕捉到赤麂轻巧地穿梭于树丛,身姿敏捷而神秘;白鹇拖着长长的尾羽优雅地踱步,为这片山林增添了灵动;大嘴乌鸦在枝头跳跃……这些画面并非单纯的自然纪录,而是对中华文化中“万物有灵”理念的生动诠释。节目通过林业工作者的视角,揭示了鼎湖山层次分明的植被结构如何为动物提供栖息乐园——从高大的马尾松、蕨类到低矮的灌木,省藤、黑桫椤、红花油茶,每一层都是生命的舞台。这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展现着自然秩序的精妙平衡。
野生动物在这片生态福地自由栖息、繁衍,尽显生机。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生态平衡图景。高大的乔木撑起绿荫穹顶,为众多生物遮风挡雨;灌木丛在林下错落有致,为小动物们提供栖息之所;草本植物铺就翠绿地毯,为昆虫等微小生灵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攀缘植物依附树干蜿蜒而上,与其他植物相互缠绕,在这场无声的生命竞赛中展现着顽强的适应力。这样的生态环境,是无数生灵的理想家园,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编织出生命的华章。
观众看到,从检查红外相机、采集数据到记录登记,一系列流程严谨而艰辛。山路陡峭崎岖,林业工作者日复一日穿梭其间,无畏风雨、无惧寒暑。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林,用专注监测生态变化,为科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为生态保护筑牢根基。这种守护,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正如节目中夏汉平研究员所言:“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这句朴素的民间智慧,在镜头下转化为可视化的生态过程——清澈的溪流源自茂密的树冠,一级水质的水源滋养着万物,也滋养着中华文明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知。
四百年苍翠如墨:
自然保护区的历史与文化基因
在蝴蝶谷,主持人饮下用鼎湖山水泡制的紫背天葵茶,茶汤的清香既是自然馈赠的直接体现,也是生态保护成果的文化转化。紫背天葵在当地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人们健康的守护者,药食同源的特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滋养的智慧。鼎湖山的水土滋养,编织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
节目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夏汉平深情地讲述着鼎湖山的历史:“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它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四百年的悉心守护,为豹猫、穿山甲等珍稀生灵筑起稳固家园,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与蓬勃健康。它不仅是物种的方舟,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千秋万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根本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春风化雨,深刻重塑着发展观的核心。鼎湖山今日的葱郁,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与最佳诠释。当镜头拉远,展现鼎湖山的林海茫茫、整片苍翠时,不仅是对鼎湖山生态现状的展现,更是对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理念的现代诠释。《生态中国》通过鼎湖山的故事,完成了一次对中华生态文化的深度解读。这里的每一棵古树、每一只动物、每一滴山泉,都是文化基因的载体。节目将山林的守护史、护林员的日常、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并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自然保护区的成功案例,更是一个文明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史——从“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认知,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行动指南,鼎湖山用四百年的苍翠,书写了一部活着的生态文化典籍。当《生态中国》的镜头定格在山林与溪流间,鼎湖山的绿色故事留在了观众的心里,而生态中国的永恒叙事也永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