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人民至上”□  陈小爽

2025年08月16日 西江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是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也是具体而微的民生关切。防汛救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不久前肇庆被暴雨侵袭、洪水肆虐的关键时刻,我们再次深刻感悟到,这一崇高理念最坚实的落脚点,恰恰在于那些看似平凡的细微之处。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根救人于困厄的绳索,一双深夜里趟水前行的雨靴,一束照亮被困群众脸庞的手电筒光。广大党员干部当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在监测预警、抢险救援、民生保障等环节持续发力,书写“人民至上”的时代答卷。

  宏大理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的温度。当一名群众被困隧道下方,救援队伍迅速抵达,采取绳索救援——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操作,更是对“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从争分夺秒的抢险,到连夜运转的“龙吸水”排涝车,再到排水工人俯身清淤的背影,这些具体的行动细节,如同一块块坚实的砖石,构筑起“人民至上”最可信、最可感的实体。

  于细微处,见的是治理的精度与效度。“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现代治理考验的,不仅是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决策能力,更是处理个体性危机的精微执行能力。对一个被困者的不放弃,对一处积水点的及时处置,恰恰反映了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否灵敏、责任链条是否严密。它标志着我们的社会治理,正从“大水漫灌”式的管理,向“精准滴灌”式的服务深化。这种将宏旨落实于细节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乃至一名干部是否真正将人民放在心上最高位置的价值标尺。

  于细微处,见的是民心的凝聚与向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与拥护,并非源于空泛的理论灌输,而是在一次次具体而微的亲身经历中累积而成。当洪水围困时,那只伸过来的有力臂膀;当身处险境时,那句温暖坚定的“别怕,我们来了”,就是最能凝聚人心的力量。这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是统计报表里的一个冰冷数字,而是党和政府时刻牵挂的家人。这种源自细微之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任何宏大宣传都无法替代的,它能将党心与民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筑成抵御一切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人民至上”的理念,不仅要体现在防汛救灾这样的“大战大考”中,更要贯穿于日常工作的“一枝一叶”里。广大党员干部当常怀“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自觉,善于从群众的“柴米油盐”中体察民情,从百姓的“喜怒哀乐”中把握民意,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化为一个个善作善成的具体行动。如此,涓滴细流方能汇成江海,我们的事业根基才能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愈加坚不可摧。

西江日报A03A03于细微处见“人民至上”□  陈小爽 2025-08-16 2 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