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艺术中的人性维度□ 高 健

2025年09月14日 西江日报

《杰作何以诞生:影响艺术史的18位巨匠》孙琳琳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二五年四月

  翻开《杰作何以诞生:影响艺术史的18位巨匠》,我原以为会遇见18座巍然矗立的艺术丰碑,18个被艺术史教科书反复传颂的神话。然而孙琳琳的笔触却带我穿越了这些表象,走进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人性的世界——那里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天才,只有与命运搏斗的血肉之躯;没有凭空而降的灵感奇迹,只有日复一日的执着探索。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正是它如何将那些已被“封圣”的艺术家重新拉回人间,让我们看到杰作背后那些鲜活的挣扎、痛苦与欢欣。

  孙琳琳的叙述方式打破了扁平化的神话建构。在书中,我们看到的达·芬奇不仅是那个绘制《蒙娜丽莎》的传奇人物,更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委托而备受困扰的完美主义者,一个因私生子身份而被排斥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的自学者。作者特别关注了达·芬奇笔记本中那些反复修改的草图、半途而废的构想,以及他对鸟类飞行机制长达数十年的痴迷研究。这些细节不会出现在简化的艺术史叙事中,却恰恰构成了杰作诞生的真实土壤——不是天赋的突然显现,而是长期专注的积累与突破。

  米开朗基罗的章节同样令人动容。我们通常记得的是他如何在短短几年内从一块大理石中“释放”出《大卫》这样的杰作,却很少了解他在创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时身心的极度痛苦。孙琳琳引用了米开朗基罗当时写给自己的一首诗:“我的胡子朝向天堂/我的后颈陷入背囊/我的胸骨如鹰弯曲/颜料滴在脸上如多彩的镶嵌/我的腰被迫挤入腹部/臀部承担着身体的重量/我盲目地行走……”这些文字比任何艺术评论都更生动地揭示了创作过程的艰辛。杰作不是神赐的礼物,而是艺术家用身体与精神双重代价换来的结晶。

  卡拉瓦乔的故事则展现了另一种真实。这位以强烈明暗对比震惊画坛的叛逆者,一生都在与暴力、法律和教会权威周旋。孙琳琳没有回避他作为杀人犯的黑暗面,但也没有因此简单否定他的艺术成就。相反,她通过分析《圣马太蒙召》等作品,展示了卡拉瓦乔如何将自己的街头经历转化为宗教艺术的新语言——那些粗糙的手脚、肮脏的脚底板、普通劳动者的面孔,都是他从生活中带来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经过美化的理想,而是带着汗味和泥土气的存在。正是这种对生活真实的执着,让卡拉瓦乔的宗教画作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书中对其他艺术家的描述同样遵循这一原则——波提切利晚年的信仰危机如何影响了他的画风;提香如何在客户要求与个人艺术追求间寻找平衡;勃鲁盖尔怎样通过描绘农民生活来暗喻当时的社会政治……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幅远比传统艺术史丰富得多的图景:艺术创作从来不是纯粹的美学活动,而是艺术家整个生命经验的投射与转化。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杰作背后的“人间故事”?答案或许在于,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形式上的完美,更在于它见证了人类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深度。知道达·芬奇也曾自我怀疑,米开朗基罗也曾痛苦不堪,卡拉瓦乔一生都在与自己的恶魔搏斗,这些并不会减损他们作品的价值,反而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在困境中诞生的美。艺术史不应只是杰作的编年史,更应是人类创造精神的见证。

  《杰作何以诞生》最珍贵的贡献,正是它帮助我们重新发现了艺术中的人性维度。在美术馆中,我们面对的是已完成的作品;而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品背后的生命轨迹——那些犹豫的笔触、推翻的构图、深夜的思考、人际的冲突,所有这些都是杰作不可分割的部分。艺术史不应只是关于“什么”的历史,更应是关于“如何”与“为何”的历史。

  合上这本书,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艺术巨匠变得亲近了许多。他们不再是被供奉在艺术神殿中的圣像,而是一个个与我们同样面对生命困境、却以非凡方式回应这些困境的人。他们的伟大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将生命的全部复杂性转化为美的能力。这或许就是孙琳琳通过这本艺术小史向我们传递的最重要讯息:杰作之所以为杰作,不仅因其技艺的精湛,更因其承载了艺术家全部的生命重量。

西江日报A03A03重新发现艺术中的人性维度□ 高 健 2025-09-14 2 2025年09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