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苏燕君 李考考
通讯员 林生伟
“本以为破产后信用污点永远无法消除,没想到检察院介入,不仅帮我们解除限消,还挽回了我们的声誉。”高要区企业家何某某近日感慨道。此前,其公司因破产后,个人仍被法院“挂名”限制消费,无法参与正常经营活动。他的信用修复之路,源于高要区人民检察院一次数字赋能的精准监督。
2017年,何某某经营的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被法院判决支付货款及员工工资140余万元。后因该公司未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相关案件进入了执行程序,该公司及何某某被纳入限消名单。然而该公司始终无力偿债,债权人便向法院申请对该公司进行破产清算,最终该公司于2022年被法院宣告破产。直到2025年,何某某发现自己的限消措施仍未解除,出行、经商等处处受限,新创业计划几近搁浅。
转机来自高要区人民检察院的“数字慧眼”。检察官通过复用和优化破产领域九大违法情形类案监督模型,对辖区千余条执行数据进行智能碰撞,筛查锁定100余条案件线索,同步梳理出50件同类案件,其中包括何某某公司的异常线索:企业破产程序终结已逾两年,但关联执行案件仍处于终本状态,法定代表人何某某更被不当限消长达7年。
“企业主体消亡后,信用惩戒必须及时解除,否则会阻碍市场推陈出新。”检察官深入调查发现,类似情形在高要区人民法院终本案件库中并非个例。
高要区人民检察院创新采用“类案监督+集中修复”模式,一方面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建议依法终结执行程序并解除限消;另一方面建议执行局建立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对12名涉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集中清理失信惩戒措施。检察建议发出仅30天,法院便完成全部整改,何某某等企业法定代表人终于卸下了信用枷锁,有效扫除其再创业、再发展的障碍。
一个案例激活一类治理。针对在个案办理中发现的终本库案件清理问题,高要区人民检察院还积极通过检察监督或发函提示等方式,助力法院净化执行案件数据库,提升执行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从源头上避免“僵尸案件”滞留终本库,实质性减轻法院终本库的管理负担,实现多重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