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光秀丽的北岭山森林公园。

“山、湖、城、江”融为一体的绿美肇庆。
肇庆市林业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按照省委书记李希来肇调研指示精神及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牢把握林业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奋力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市筑牢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作出肇庆林业担当与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通讯员 莫小川
以深化政治建设为根本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肇庆市林业局党组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用好用活“五学联动”机制,深入开展“六进”宣讲活动,教育引导林业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宗旨意识,践行初心使命,大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同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推进自我革命,全力营造肇庆林业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以林业综合治理为支撑
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
2022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签发第1号林长令,对我市森林资源管护、科学绿化、自然保护地建设与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产业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作做出部署。在建成市、县、镇、村四级林长的基础上,我市把工作重心落在“制”的运用上面,推动“林长制”实现“林长治”。精准制定林长制七项配套制度,科学出台全面推行林长制年度考核细则,全面压实各级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主体责任,切实提升现代林业治理能力。
兴林治林,科技赋能至关重要。我市加快推进智慧林长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积极打造肇庆国家级林业科技推广转化基地,推动组建肇庆油茶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打造开放性的产学研平台;加快推进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平台建设,构建自然保护区调查监测体系;完善林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制度,构建全市森林火灾风险防控数据库,切实提高全市林业科技化治理水平。
此外,我市进一步深化自然保护地建设与保护,加快推动自然保护地范围边界矢量化和自然保护区管控分区划定工作,研究理顺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推动鼎湖山“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肇庆植物园建设,积极争取将肇庆植物园纳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
堤溃蚁孔,森林灾害防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从源头上防范化解森林火灾风险隐患,全力确保重要节点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狠抓林业重点有害生物防治,严格源头监管,强化日常监测调查,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实现“监测全覆盖、普查无盲区”,切实维护我市林业生态安全。
以推动科学绿化为抓手
大力实施绿美肇庆建设
我市深入推进新一轮绿化肇庆大行动,按照“适地适树,乡土树种”原则,加强造林绿化督促指导,确保按时完成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任务;扎实推进桉树纯林改造,稳步开展疏残林、松材线虫病林分改造,扎实推进水鸟、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全力支持配合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高质量建设。强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落实最严格的古树名木保护措施,依法从严审批、从严监管,严控古树名木移植行为;全面开展古树名木普查,按照“一树一档”要求建立古树名木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统一纳入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以促进兴林富民为目标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战略举措,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工程。市林业局切实按照省、市工作部署,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持续收储、分类经营、长短结合、创新机制”的思路,加快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精准制定全市各地建设目标任务,全面铺开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内建设20万亩国储林目标任务。
为切实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肇庆持续推动林业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以建设国家德庆林业产业示范园区为抓手,谋划推动林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林业产业项目,扶持壮大我市林业龙头企业,推动林产品精深加工,优化升级全市林业产业结构。
同时,林下经济蓬勃发展。我市大力支持竹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仿野生灵芝、春砂仁、牛大力等南药种植项目,推广种植山桐子等高经济效益树种,切实加强林产品品牌建设,强化优质林业生态产品供给。大力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组织开展油茶产业深调研,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精准制定我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广宁县(全国油茶产业重点县)油茶产业发展升级,加快推进5000亩油茶低改林任务建设。此外,为加强生态旅游文化建设,我市深挖森林资源潜力,积极探索开发资源友好型生态旅游项目,大力推动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体验等特色产业,助力全市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