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开淘潭节活动的重头戏——“淘潭”,网鱼祭拜祈福。 (资料图片)
在中秋节期间,美丽的肇庆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尤其是封开县,其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现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其中,秋社与中秋民俗活动的结合,更为肇庆的中秋节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
秋社与中秋的历史渊源
秋社,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祭祀节日,与春社相对,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家人团聚和丰收。在封开,这两个节日虽然时间不同,但其所承载的祈福、丰收和团圆的意义却不谋而合。因此,当地人们常将秋社与中秋的习俗相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节日庆典。
对月当歌传情意,封开的中秋节,显得格外浪漫。月圆之夜,贺江两岸飘荡着婉转悦耳的歌声,村民们动情对唱山歌。封开从前住着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中秋之夜则对月当歌,唱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封开山歌还入选了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演唱语言保留了古汉语浊塞音声母系统,是研究粤语、古汉语以及粤西地区社会生活的历史物证,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封开秋社还特别强调了家庭和社区的团聚。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共享天伦之乐。在这些宴席上,不仅有美味的月饼,还有各种地方特色美食,如鱼生、鱼骨酒和鱼头汤等,让人垂涎欲滴。
八月秋社,感恩自然与土地
封开秋社,也称为淘潭节,是封开县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这个节日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丰收的庆祝和对团圆的期盼,体现了封开地区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封开秋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最初是农民为了祈求土地肥沃、五谷丰登而举行的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庆祝丰收和团圆的民间节日。在封开县莲都镇华兰村,每三年一度的秋社日,村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生活的期许。
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人们按照春祈秋报的思想,创制了春社、秋社习俗。所谓“社”,就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秋分时节,万物收获,人们感恩回馈,庆祝秋成。唐代韩愈诗云:“共向田头乐社神。”从时间上看,秋社的时间是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在秋分前后,此时正是农作物收获之时。《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城,“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皇亲国戚、富贵人家还要专门制作招待宾客和祭祀使用的“社饭”。这一天妇女带着孩子回娘家,看望长辈,“人家妇女皆归外家”,并且,娘家人要将刚收获的葫芦、枣子等物作为礼物送给外甥,寓意“宜良外甥”,表达美好祝福。秋季物成,人们除了感恩自然土地馈赠,也感恩祖先的护佑,有的地方有举行“秋祭”仪式祭祀祖先的习俗。
至今,秋社日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不过在一些乡村地区仍然可见社日节的一些身影,如社戏、庙会之类的活动。秋社的文化核心在于感恩、分享和祈福。在古代,每年秋收完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封开秋社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包括了祭祀仪式、民间艺术表演、共享丰收喜悦等多个方面。在节日当天,村民们会进行庄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土地神的敬意和对丰收的感激。此外,还有舞狮、舞龙、麒麟白马舞、蚌舞、鲤鱼灯舞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这些都是封开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封开秋社的庆典活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淘潭节。淘潭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包括了潭边的清理、道士祈福、村民参拜、撒茶麸诱鱼、竹排捕鱼等一系列环节。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也让参与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传统民俗的魅力。捕捞上来的鱼会按照传统习俗进行分配,村民们还会举办丰盛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共享丰收的喜悦。
封开秋社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近年来的封开秋社活动中,除了传统的庆典内容,还增加了主题灯光秀、特色美食节、互动游戏区等现代元素,使得这个传统节日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封开秋社不仅展示了封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封开,更让人们对家乡、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厚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综合